1294幼儿科学教育答案(幼儿科学教育题库答案)
本文目录一览:
- 1、第16题 分 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可以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
- 2、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 )。
-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1�7?ch=rainbow.wty.search1
-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16题 分 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可以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
答案:、反馈——校正系统
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反馈——校正系统,可以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 )。
【答案】B
【答案解析】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故选B。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1�7?ch=rainbow.wty.search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分)
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
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6、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三、论述题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4分)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4分)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4分)
有自己的言之成理的独特观点(3分)
2、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4分)
(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4分)
(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4分)
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特观点(3分)
四、分析题(每小题10 分,共10 分)
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3分)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3分)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4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 分)
评分标准:知道相应的能力与知识要求(3分),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3分),并制定出客观可行的学习与改进计划(4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2参考答案(第三至四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定向;调控
2、社会发展需要。
3、价值性,合宜性。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相关学科知识。
5、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6、随机性和无意性,情感驱动性。
7、参观法。
8、行为练习法。
9、试误与练习,强化练习。
10、讲述法;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
11、共情训练法,类似情绪。
12、潜移默化。
二、简述题(每小题5 分,共30 分)
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3、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家长的信任。
(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4、简述应用行为评价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
(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
(2)行为评价要及时、一致。一方面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
(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
(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 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操作性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8、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启蒙性要求。
9、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0、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
1、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 、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2、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比较性观察、个别物体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几种。
4、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二元分类。
5、在选择饲养的内容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宜死亡的小动物,其根据是学前儿童年龄小,操作技能差。
6、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一种方法。
7、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8、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展开其情节,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对周围事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9、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10、信息交流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
1、理论性问题是一种需要高度的理论来解答的问题,或者是它的答案相当复杂,孩子无法真正地理解。
2、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等。
3、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相一致。
4、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包括物理学习环境,也包括心理学习环境。
6、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前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7、科学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的活动包括讨论活动操作活动、发现活动三种。
8、按教师指导程度,以及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和偶发性活动等
9、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获得科学经验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
10、幼儿园内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这些统称为幼儿园的园地。
1、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2、评价者事先明确观察行为和事件的类型,等候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作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的
是自然观察评价方式。
3、问题测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4、区角活动中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是关键,在设计材料和设备时,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新颖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丰富性、材料的探索性。
5、区角活动包括学习性区角活动和游戏性区角活动等二类。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7、问题测试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者回答的方式进行。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矫正系统。
9、在我国的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课程、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
10、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原则有:体验性原则、人文性原则以及整合性原则。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竭力倡导发现学习的是(C)。 A、加涅B、皮亚杰 C、布鲁纳 D、布鲁姆
2、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C)。 A、认识功能、精神功能B、认识功能、创造功能C、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 D、精神功能、创造功能
3、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B )。A、孟子B、墨子C、老子 D、孔子
4、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B)年间A、乾隆 B、同治C、嘉庆D、光绪
5、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C )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B、思维、天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C、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D、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1、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C)。A、2~3岁B、3~4岁C、4~5岁D、5~6岁
2、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 A )。A、非正式量具测量 B、正式量具测量 C、观察测量 D、普通测量
3、“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D)。A、2~3岁 B、3~4岁C、4~5岁 D、5~6岁
4、下例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B)。A、乌龟、金鱼、娇凤、蝌蚪 B、乌龟、金鱼、蝌蚪、蚕C、蛇、金鱼、泥鳅、蝌蚪 D、乌龟、甲鱼、娇凤、蚕
5、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发生在 (D)。A、2~3岁 B、3~4岁 C、4~5岁D、5~6岁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A、活动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B、目的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C、形象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 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2、幼儿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C)A、简单性问题B、操作性问题 C、理论性问题 D、直白性问题
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 (D )。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4、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B、个别性、潜移默化性、开放性、灵活性C、亲密性、开放性、潜移默化性、灵活性 D、潜移默化性、联系性、随机性、灵活性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A)。
A、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B、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天然资源C、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组织资源D、组织资源、人文资源、物力资源、自然资源
1、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制定观察核对表,调查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表中的各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出记号并进行评定的是(B) 。A、观察核对B、行为核对C、观察评价 D、行为评价
2、“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A、法国B、美国C、中国 D、德国
3、事先创设一种情景,以此引发调查者想要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从而来测试幼儿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是(A)A、情景观察B、情景评价C、自然观察 D、自然评价
4、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结果作出评定的方式是( A ) 。A、观察法 B、测量法C、自然观察法 D、自然测量法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的访谈法有两种具体的类型是 (A) 。A、问题测试、情境问题测试B、问题测试、选择测试 C、匹配测试、情境问题测试 D、匹配测试、选择测试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的经验,这些经验因其是有关自然事物与现象的,因此就被命名为科学经验。
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抽象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概括的结果。
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但他们又紧密联系。科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经验的获得,科学经验影响着初级科学内涵的获得。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什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主要有以下六个基本原则:(1)科学性:指所选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的原理。(2)启蒙性: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即能够理解和接受。(3)系统性: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有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编排。(4)时代性:指要求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5)地方性:地方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6)季节性:季节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2)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4、举例说明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地方性与季节性原则。
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遵循地方性的要求,就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
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季节性原则: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遵循季节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1、请简述教师在小实验中的指导要点?
为了使学前儿童的操作试验得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为学前儿童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简单、方便使用、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数量的材料和用具..第二,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学习操作技能;..第三,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第四,交待实验规则并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
..教师演示试验时的注意事项:第一,要做好预备性试验;第二,要使每个学前儿童看清试验过程;第三,演示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
2、简述在观察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在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前儿童年龄特点之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应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 (2) 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 (3) 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 (4) 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3、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
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前儿童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在学前儿童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4、科学玩具与游戏的运用?
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运动性游戏三种。
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
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1、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中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儿童发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
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3、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哪些特点?
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如下特点:
(1)家庭科学教育的潜移默化性
学前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不是专门化的,而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综合影响。孩子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和家长一起学科学,自然、轻松、生动、有趣,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2)家庭科学教育的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选择合理的社会资源
要充分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
(二)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
例如:在参观植物园以后,可以引导学前儿童种植一些花卉,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试验和讨论。
1、请结合实例说明“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做中学”是建立在儿童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利用他们渴望观察、触摸、用手制作的愿望去建立起一个基础的但又是连贯的科学知识体系。“做中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儿童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儿童通过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周围,去解决问题。
(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
“做中学”强调不仅使儿童了解科学的成果和理解科学的过程,而且使儿童带着问题做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对儿童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做中学”强调让儿童在科学学习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二不是他人的努力去完成任务。
(3)对于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促进
“做中学”强调儿童的猜想、试验、记录和交流环节。科学探索使儿童的语言更加准确、丰富,儿童能非常个性化的描述自己的发现。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儿童学会讨论,接受分歧,达成共识。“做中学”有利于儿童的注意、兴趣等基本情绪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2、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
(1)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2)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3)科学教育方法应以学前儿童亲自探究的方式进行。
3、散步活动实施与指导的要点是什么?
(1)制定活动计划,要粗而灵活;
(2)明确散步的概念;
在散步过程中要给儿童相对的自由,使其有时间、有机会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3)明确散步的目的;
(4)在散步时进行随机教育。
在组织学前儿童散步时,随机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
4、简述区角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指学前儿童学科学的良好心理气氛,是进行区角活动的前提。
(2)应让学前儿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应让学前儿童真正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己的水平和需要来选择活动内容与材料。
(3)观察了解学前儿童的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学前儿童参与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他们的操作情况,耐心观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水平。
(4)指导学前儿童遵守活动规则。
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是很有必要的。赞同1| 评论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
1)核对清单法;
2)级别量表法;
3)记叙性描述。
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1、观察法的优点:
1)它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其他中间环节。因此,观察的资料比较真实。
2)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
3)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它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
4)观察能搜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材料。
2、观察法也同其他科研方法一样,有自身的局限性。
1)受时间的限制,某些事件的发生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过了这段时间就不会再发生。
2)受观察对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些秘密团伙一般不会让别人观察的。
3)受观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度就很难直接观察。另一方面,观察结果也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4)观察者只能观察外表现象和某些物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5)观察法不适应于大面积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