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新生儿期的名词解释(儿科常见的名词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 1、儿科试题名词解释常考的
- 2、neonatal period名词解释
- 3、新生儿的名词解释
- 4、新生儿名词解释
- 5、婴幼儿期 名词解释
儿科试题名词解释常考的
1.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知道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起为40
周。
2.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成为新生儿期。此时小二开始独立生活,
是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
3. 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是指胎龄满28周至生后7足天。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分娩期、
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受到最大危险的时期。
4. 核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l/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当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成为核黄疸,一般多留有后遗症。
5. 缺氧血性脑病(HIE) 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所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
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拾音器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
6. 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
成为哮喘持续状态。
7.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
出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8. 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发作者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期
间意识不恢复者。临床分为惊厥性点此案持续状态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前者以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为主,后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
9. 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出生两个月以后骨髓外造血停止(除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
外)。当婴儿遇到各种感染、溶血、贫血、骨髓受异常侵犯及骨髓纤维化等情况时,因骨髓造血储备力小,其肝、脾淋巴结可以随时适应需要,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此时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象出现核红细胞和油脂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成为骨髓外造血。
10.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又称川崎病(KD),是一种i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为
主要病理改变的血管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红斑和硬性肿大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11.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受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胃脾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
疾病。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特征,病久容易合并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古代医家把小儿疳证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
12. 麻疹粘膜斑:麻疹发热后2-3天,于口腔黏膜近臼齿处出现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斑
点,周围有红晕,成为“麻疹粘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此斑在皮疹出现后即消失,但可留有暗红色点。
neonatal period名词解释
新生儿期(neonate period)是个体发展阶段之一。指个体出生后第一个月(严格讲为28天)。个体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的过渡阶段。新生儿的脑结构已像成人的脑结构,但重量、容积,特别是脑机能的发展还很不够。 扩展资料
出生后头几天,大部分时间呈睡眠状态。出生后两周末,在醒着和舒适的时候,自发的整体性动作开始活跃,并产生明显的条件反射。新生儿出生后具有综合感觉运动机能、记忆、判断和适应刺激的学习能力。新生儿开始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的`关系,能独立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如饮食、防御、抓握、眨眼、吞咽、喷嚏等非条件反射,以保证对外部条件的适应。新生儿期的保育工作,除注重保温、营养、防止感染等身体保护外,还应注意给予适度的环境刺激,以利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根据分娩时的孕周儿科学新生儿期的名词解释:
新生儿分为足月儿(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早产儿(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过期产儿(胎龄超过42周以上)儿科学新生儿期的名词解释;
根据体重值儿科学新生儿期的名词解释:
新生儿分为 正常体重儿(体重大于2500克,小于4000克)低体重儿(体重小于2500克)巨大儿(体重大于等于4000克);
根据体重与孕龄的关系;
新生儿分为适于胎龄儿(胎龄与体重相符)小于胎龄儿(体重小于相应的胎龄)大于胎龄儿(体重大于相应胎龄)。
新生儿的名词解释
新生儿释义:
新生婴儿;特指未满月的婴儿
[拼音] [xīn shēng ér]
新生儿特指未满月的婴儿或出生至28天的孩子,我国亦沿用此标准。在此期间,婴儿逐渐适应与母亲的子宫完全不同
新生儿名词解释
新生儿,拼音:xīnshēng’ér,词义:(新生儿xīnshēng’ér),英文释义:newbornbaby;neonate。根据世界保健机构(WHO)的标准,新生儿,指的是宝宝自脐带结扎起,至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定义为新生儿,我国亦沿用此标准。在这28天期间,新生婴儿会逐渐适应与母亲的子宫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这段时间因和母体环境的不同,免疫力低下,宝宝的健康非常重要。新生儿健康标准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认为,新生儿健康应具有十个方面的标准,供新手父母亲们参考。
婴幼儿期 名词解释
新生儿是指自胎儿出生到满28天这段时间的婴儿。
这期间是婴儿脱离母体后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重要过程。此时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发育尚末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力低下。所以,做好新生儿的家庭护理,是促进婴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此时的护理和注意事项是:
1.心理调摄:新生儿已有视、听、嗅、触等感觉和肌张力活动等表现,父母要多和他谈话,玩耍,并给予各种感官刺激,如亲吻,抚摸等,使其有安全感,满足感,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2.居室通风:居室应选择朝南向阳的房间,冬天室温最好保持在15℃左右,开门窗通风,并避免太多的人出入,保持清洁卫生。
3.加强护理:用具要专用,衣被、尿布要选择柔软,吸水,透气性好的浅色纯棉布,勤洗勤换,日光下晒干。保持皮肤清洁、舒适,洗澡的水温以不烫手背为宜,一般40℃-45℃,环境温度以22℃为宜。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洗澡后用2%碘酊消毒脐带残端,直至脐带脱落,干燥无渗液。每次大便后要用清水冲洗臀部,并用纱布吸干,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尿布应放平整,以防红臀发生。
4.母乳喂养:母乳经济、方便,营养成分易被新生儿吸收,且富含抗体,又能增进母婴感情,故以母乳喂养为佳。乳母因病时可考虑用牛乳喂养。根据婴儿的消化能力及体重,可配制3∶1或4∶1牛乳,满月后可喂全奶。
5.适时保暖:新生儿衣被宜轻松柔软,保暖性好,不宜穿很多衣服或包的太紧。睡觉时不能蒙被。洗澡、换衣、换尿布、喂奶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此时的家庭护理不仅需要细心和耐心,更需要科学性。若新生儿有其它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误事。
6.新生儿不要在新装修完的房子里居住,防止新生儿吸收有害的物质。
新生儿护理的范围:
1、温度和光线
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
2、光线
新生儿而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3、衣服和尿布
新生儿的内衣(包括尿布)应以柔软且易于吸水的棉织品为主,最好不要用化纤或印染织品;衣服的颜色宜浅淡,便于发现污物,并防止染料对新生儿皮肤的刺激;衣服尽量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且易穿易脱;由于新生儿头部散热较大,气候寒冷或室温较低时应该戴小帽子,同样要柔软舒适
4、婴儿睡姿
建议有个舒适、厚度为1~2公分的小枕头,中间稍微下陷,两头微起。
最好的睡姿是仰卧或侧卧,以避免压迫胸肺部,建议在喂养后多采取侧睡,以免溢奶或呛咳造成窒息。
新生儿通常每天要睡18~20个小时,但未满月的宝宝不宜长时间睡眠,家长应该每隔2~3个小时弄醒一次,以方便喂养。
5、哺乳和喂养
专家的观点是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如果妈妈暂时没有分泌乳汁,也要尽量让新生儿吮吸乳头,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增进母婴的感情利于母体因分娩造成的产后伤口的愈合。
6、预防感染
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卫生,在每次护理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
7、皮肤护理
新生儿在脐带未脱落前,尽量不用盆浴,而采用干洗法为新生儿擦身。脐带脱落后,则可给予盆浴,宜用无刺激性的婴儿专用香皂,浴后要用干软的毛巾将身上的水吸于,并可在皮肤皱褶处涂少许香粉。寒冷季节臀红明显时,还可用电吹风在红臀局部吹烤,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电吹风不可离皮肤太近,以防烫伤)。
8、五官护理
应注意面部及外耳道口、鼻孔等处的清洁,但勿挖外耳道及鼻腔。
9、护理重点
肚脐: 宝宝出生后,就要立即进行脐带结扎的处理,家长也要学会必要的肚脐护理工作。正常情况下,脐带残端逐渐变黑、萎缩、干燥,3-14天会脱落,脐部伤口逐渐愈合并向内凹陷,形成“肚脐眼“
本周疾病预防
黄疸: 新生儿黄疸严格意义上不算疾病,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按照医生的正常处理就可以。
妈妈乳腺炎: 初产妇在哺乳期很容易患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在产后两个月内。由于初产妇的乳头皮肤抵抗力较弱,容易在婴儿的吸吮下造成损伤,使乳汁淤积,细菌侵入,迅速繁殖而导致本病。需要积极治疗。
本周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第一次) 宝宝出生之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卡介苗(初种) 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初种是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之内,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