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目录一览:
- 1、西安煤科院
- 2、求山西王家岭煤矿“3·28”特大透水事故案的判决书
- 3、(二)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 4、准南低煤阶煤层气研究进展及认识
- 5、煤成(型)气地质研究及勘探开发简况
- 6、我国煤矿井下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西安煤科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硕士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83306 电话:029-87862233 联系人:黄侠
邮 编:710054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52号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西安研究院 8
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01 煤炭资源勘探技术 李恒堂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1煤田地质学
02 煤层气开发工程 姜在炳
张培河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1煤田地质学
或812油气地质学
03煤地质学与煤化学 杨志远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1煤田地质学
或813煤化学
04矿山水害防治技术 靳德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4地下水动力学
05钻探工艺与机具 姚宁平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5材料力学
06钻探设备设计 田宏亮
张建明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6钻探设备设计基础
07钻头设计 郝世俊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7材料力学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01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技术 冯 宏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8计算机应用基础
或819仪器设计基础
02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张广忠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20煤田地质学
或821地震勘探原理
03电磁法勘探技术 韩德品
王信文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22煤田电法勘探
081803地质工程
01岩土工程 刘天林
徐拴海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23工程地质学
参考书目
811 煤田地质学
《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煤炭工业出版社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杨起、韩德馨
812 油气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张厚福、张万起
813 煤化学
《煤化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张双全
814 地下水动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地质出版社,薛禹群
《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崇希、李竞生
815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孙训方、方孝淑、陈耀洪
816 钻探设备设计基础
《钻探设备》,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杨惠民主编
《钻机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冯德强主编
《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濮良贵、纪名刚
《液压传动》,地质出版社,张亦诚主编
817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孙训方、方孝淑、陈耀洪
8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沈被娜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周明德
819 仪器设计基础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金锋
820 煤田地质学
《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杨起、韩德馨
821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陆基孟
822 煤田电法勘探
《地电学教程》,成都理工大学出版社,邓一谦
《煤田电法勘探》,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李志聃
823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地质出版社,胡广涛
求山西王家岭煤矿“3·28”特大透水事故案的判决书
本报临汾4月22日电 (记者 陈 伟 通讯员 王军生 连东峰)4月21日至22日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山西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3·28”特别重大透水责任事故系列案件,在山西省乡宁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9名被告人出庭受审。
乡宁县人民检察院指控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王家岭煤矿属于基建矿,建设单位为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矿区建设指挥部,施工单位为中煤一建公司六十三处工程处,监理单位为北京康迪监理公司,井下物探单位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2010年3月28日13时12分许,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碟子沟项目部20101回风巷掘进工作面与附近小煤窑老空积水导通发生透水,造成153人被困井下。经全力抢救,115人获救(均受伤),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937.29万元。经国务院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3·28”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组技术组认定:事故发生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的直接原因为20101回风巷掘进工作面附近小煤窑老空区积水情况未探明,发现透水征兆后未及时采取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等果断措施,掘进作业导通老空积水,造成+583.168m标高以下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的巷道被淹和人员伤亡。该起事故为一起责任事故。
被告人姜世杰,负责中煤一建六十三处碟子沟项目部安全生产及防治水全面工作。被告人曹奎兴,作为中煤一建六十三处碟子沟项目部生产副经理,负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被告人张军伟,分管碟子沟项目部技术及防治水工作。被告人常世坤,负责碟子沟项目部安全生产方面及防治水工作。被告人邹达山,作为碟子沟项目部地质水文负责人,负责水文地质及钻探工作。被告人吴东红,作为王家岭矿区建设指挥部工程技术部地质工程师,负责矿井地质勘察、地质资料的搜集整理及防治水工作中“水害预报”的审核。被告人贾剑勇,作为王家岭矿区建设指挥部工程技术部部长,负责工程技术部全面工作及矿井防治水管理工作。被告人葛廷福,作为王家岭项目监理处碟子沟项目监理部矿建总监代表,负责监理矿建工程的安全管理及防治水工作。被告人王益,作为西安研究院电法勘探研究所驻王家岭煤矿碟子沟项目部现场物探技术负责人,负责使用井下电法超前探测法和瑞雷波超前探测法对王家岭煤矿“二、三期工程”进行探测。
检察院指控,以上9名被告人作为中煤一建六十三处碟子沟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201盘区三维地震勘探未完成,井田范围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的情况下,违反《煤矿防治水规定》进行采掘施工。在收到3月24日电法超前探测成果表及水害预报后,对成果表标注发现20101工作面回风巷口往西770米、798米、833米处三处异常没有认真分析研究,未安排对异常点进行钻探验证。2010年3月28日10时30分,在20101回风巷工作面后方7至8米处巷道煤壁发现有出水现象(透水征兆),没有及时作出全面停止施工、撤出作业人员的果断措施,最终导致井下透水事故的发生。
上述9名被告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和相关制度,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情节特别恶劣,其行为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
庭审中,控辩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法院将择日作出判决。
是这个吗?
(二)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沁水盆地宏观煤岩类型,太原组15煤和山西组2、3煤以光亮、半亮煤为主,半暗、暗淡煤次之。煤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68.2%~93.3%,并以无结构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为主。镜质组和半镜质组平均含量太原组略高于山西组,太原组15煤为80.4%,山西组2、3煤为78.14%,余为丝质组。无机物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少量碳酸盐岩与硫化物。煤岩灰分太原组15煤为1.5%~25%,山西组2、3煤为3.6%~15.9%,属中低灰煤。霍西、潞安原煤灰分为10%左右,属低—中灰煤,盆地北部和南部20%左右,多为中—高灰煤。原煤硫分太原组大于1%,为中、高硫煤,山西组小于1%,为低硫煤。煤岩水分0.83%~2.26%,西山、霍山、潞安1%左右,阳泉大于1%,晋城大于2%。煤岩挥发分由于煤种复杂变化亦较大,为4.33%~32.84%,西部煤变质程度低,挥发分相对较高,为20%~30%,东部变质程度高,挥发分较低,潞安小于15%,阳泉10%左右,晋城5%~7%。纵向上挥发分随埋深而降低。整个盆地挥发分变化,西部交城至古县以西挥发分大于20%,霍山以西洪洞、万安达40.41%,是盆地内煤岩变质程度最低的地区。东部左权至子长挥发分大于15%,为高变质烟煤区,盆地腹部挥发分小于15%,为高变质烟煤、无烟煤区。盆地南部晋城挥发分5%~7%,属Ⅱ号无烟煤,是全盆地煤变质程度最高地区。
沁水盆地煤岩变质程度较高,太原组和山西组含煤地层除西山和盆地中部的东西两侧狭窄地带为肥、焦、瘦煤外,绝大部分地区为贫煤和无烟煤,Ro,max为1.9%~4.35%。太原组无烟煤分布面积较山西组大,主要分布于盆地南北两端,山西组无烟煤分布面积较小,仅分布在盆地北部阳泉和南部晋城、阳城一带。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其上覆二叠、三叠系地层厚2000~3000 m,以此推算三叠纪末Ro,max为0.57%~1.04%,应属气、肥煤阶,但整个盆地煤岩变质程度高达贫煤、无烟煤煤阶。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太原以西和临汾至侯马有二长斑岩、闪长岩出露,昔阳一带有玄武岩出露,物探显示太谷—平遥间有闪长岩侵入体,盆地北部和南部正磁异常推测亦为侵入体,由此推断盆地深部有侵入体岩基存在,隐伏岩体埋深北部2500~3000 m,南部500~1500 m,花岗岩体与喷溢玄武岩为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形成区域性地热异常区,在较高地热场背景下受区域性岩浆热变质叠加作用,除盆地中部和东西两侧煤阶较低外,盆地北部、南部以及整个盆地含煤地层变质程度相对较高。
沁水盆地太原组、山西组含煤地层有效孔隙度为1.15%~7.69%,一般小于5%。资料表明,煤岩孔隙度随煤岩变质程度增高呈现两头高中间低,肥煤、焦煤孔隙度最低,瘦煤以后有所增高。不同变质程度煤孔隙大小、孔隙体积有所不同,中变质煤大、中孔发育,高变质煤过渡孔较多,各煤种微孔均较发育。
沁水盆地煤岩煤体结构类型较多,阳泉、晋城3、15煤变质程度高,煤体结构基本为原生结构,其中3煤底部1m厚的软煤层为粒状、鳞片状结构。西山、潞安2、8煤和3煤多为原生—碎裂结构,潞安3煤亦有碎粒、糜棱结构。
沁水盆地煤岩裂隙一般为两组,即主裂隙与次裂隙,两组正交或斜交相伴而生,并与煤层层理面垂直或斜交。西山主裂隙走向35°~70°,次裂隙走向310°~345°,潞安主裂隙走向280°~340°,次裂隙走向27°~60°,阳泉有两组裂隙,晋城有三个裂隙系统。宏观观测煤岩裂隙密度与间距,阳泉大型裂隙密度2.7条/m,间距37 cm;中型裂隙密度33条/m,间距3.0 cm;小型裂隙密度200条/m,间距0.5 cm;微型裂隙密度500条/m,间距0.2 cm。晋城除大型裂隙外,密度均低于阳泉,间距均高于阳泉。西山3煤和8煤大、中型裂隙密度分别为15条/m和7.5条/m,间距为6.7~13.3 cm。潞安3煤大、中型裂隙密度为9条/m,间距11.1 cm。微观观测微小裂隙密度,西山裂隙密度2.0~10.2条/cm,间距1~7.7 mm;潞安裂隙密度1.7~8.7条/cm,间距1.2~5.9 mm;阳泉裂隙平均密度3.5条/cm,平均间距2.8 mm;晋城裂隙平均密度2.1条/cm,平均间距4.7 mm。可见盆地内微小裂隙密度和间距变化都不大。西山、潞安主要煤层裂隙无矿物质充填,阳泉、晋城多有方解石或黄铁矿、粘土矿物充填。对煤层主、次裂隙发育特征研究可见,阳泉、潞安、晋城主裂隙为北西向,次裂隙为北东向,西山主要裂隙为北东向,次裂隙为北西向,说明裂隙的发育与区域应力场和局部应场的关系密切。不同煤质煤岩裂隙发育程度不同,太原组15煤的光亮煤成分比山西组3煤高,15煤裂隙较3煤发育,太原组煤层比山西组裂隙网络发育要好,其渗透性相对较好。
在隆起背景经变形改造形成的沁水盆地,受区域岩浆地热场影响,埋深较浅的含煤岩系变质程度却相对增高,但其内生裂隙发育程度并未变差。据盆地边部煤样光面统计,贫煤、无烟煤面割理密度为9~16条/5cm,端割理密度5~18条/5cm,以网状割理组合为主,孤立—网状和孤立状组合为次,开启性较好,偶见充填。割理密度随煤岩变质程度加深和煤岩类型变差而降低。统计表明,面割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大致垂直,端割理走向与褶皱轴近乎平行。
据煤炭统计资料,1966年至1990年沁水盆地煤矿发生煤层瓦斯突出3654次,最大瓦斯涌出量17640 m3/次,瓦斯抽放率11.34%~22.57%,平均吨煤瓦斯抽放量为3.32~8.02 m3/t,以此可以间接判断煤层含气量高低。通过煤层气评价研究认为,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较高,为5~29 m3/t。盆地北部阳泉含气量6~25 m3/t,东部潞安8~12 m3/t,晋城8~29 m3/t,屯留4.60~17.68 m3/t。盆地南部阳城潘庄7口煤层气试验井,3煤含气量13 m3/t,15煤为18 m3/t;樊庄3煤含气量8~23 m3/t,均值12.3 m3/t;15煤含气量10~19 m3/t,均值11.3 m3/t。晋试1井含气量较高,达19.29~31.75 m3/t,均值25.1m3/t。
统计资料表明,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藏深度相关,煤层含气量有随煤层埋深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自盆边向盆地腹部含气量逐渐增大。煤层埋深小于300 m地带,含气量一般低于8.00 m3/t,晋城煤变质程度高,含气量为10~12 m3/t;煤层埋深300~600 m间,含气量为10~16 m3/t;在600~1000 m深度含气量为14~22 m3/t,至1500 m深度含气量达25 m3/t;盆地北部煤层埋深近2000 m,含气量最大可达30 m3/t。含气量变化梯度有由浅至深逐渐变小的趋势。
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与煤岩变质程度相关,煤岩变质程度越高,含气量越高。屯留为瘦煤(Ro,max1.7%),寿阳韩庄为贫煤(Ro,max1.8%~2.4%),阳城为无烟煤(Ro,max4.1%)。煤层埋深均为500 m条件下,最高含气量屯留和韩庄为16.5~17 m3/t,阳城为38 m3/t。煤层埋深增加含气量增大,韩庄为贫煤(Ro,max1.8%~2.4%),煤层埋深510~620 m含气量为16.5 m3/t,埋深550~780 m含气量为17.7 m3/t,埋深620~920 m含气量为18.9 m3/t。潞安屯留3煤为瘦煤(Ro,max1.73%),阳城潘庄为无烟煤(Ro,max4.058%~4.134%),煤层含气量统计资料均表明,随煤层埋深增大含气量有随之增加的趋势。
煤岩吸附能力是评价研究煤层气藏的重要因素,煤岩等温吸附参数包括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沁水盆地太原组15煤和山西组3煤,在平衡湿度条件下恒温30℃进行甲烷解吸测试,结果测试压力小于1.0 MPa时,两条曲线基本重合,而压力大于1.0 MPa时,15煤的等温吸附曲线位于上方较3煤陡,煤阶较高的15煤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明显高于3煤,说明15煤吸附能力较3煤强。在含气量相同时,3煤临界解吸压力高于15煤。其中3煤兰氏体积为33.43 m3/t.daf,兰氏压力为1.78 MPa,Ro,max为1.73%。15煤兰氏体积为40.91 m3/t.daf,兰氏压力为2.09 MPa,Ro,max为2.04%。西安煤炭研究分院对盆地12个样品测试说明,沁水盆地太原组、山西组主要煤层吸附能力相对比较高,原煤饱和吸附量为20.54~39.06 m3/t,平均29.81 m3/t;可燃质饱和吸附量为23.90~51.81 m3/t,平均36.58 m3/t;兰氏压力中等为1.93~3.43 MPa,平均2.62 MPa。测试结果表明,在等温条件下,吸附量与储层压力呈正相关,压力增高吸附量增大,在0~1 MPa区间吸附量随压力增高,斜率较高呈似直线,此后增长率逐渐变小,不同区间吸附量增长不等,直至吸附增量为零,煤岩吸附量达到饱和状态。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随煤阶增高吸附量增大,在煤阶变化过程中,兰氏体积与兰氏压力呈互为消长趋势,即煤岩变质程度增高,兰氏体积增大而兰氏压力减少。在盆地的不同位置、不同煤层等温吸附曲线形态均有差异。一般为14.06~38.12 m3/t,均值 24.27 m3/t。盆地北部阳泉、东部潞安、南部晋城兰氏体积大,西部西山、古交、霍州兰氏体积较小。阳城北樊庄晋试1井测试兰氏体积为39.91~46.84 m3/t。兰氏压力值晋城、西山较高,阳泉、潞安次之,一般为0.9~2.249 MPa,均值2.03 MPa。晋试1井兰氏压力为3.034~3.184 MPa。一般情况兰氏体积大兰氏压力亦高。
沁水盆地煤岩等温吸附特征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主要煤层的兰氏体积,瘦煤(Ro,max1.73%~1.80%)为26.27~33.43 cm3/g,贫煤(Ro,max2.04%)为40.91 cm3/g,无烟煤(Ro,max3.76%~3.90%)为46.66~49.16 cm3/g,呈现兰氏体积随煤阶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主要煤层的兰氏压力,瘦煤1.38~1.78 MPa,贫煤2.09 MPa,无烟煤2.98~3.47 MPa,兰氏压力与煤阶亦为正相关。资料表明,贫煤、无烟煤的平衡湿度为6.14%~9.26%,明显高于瘦煤2.18%~3.45%平衡湿度。样品测试气体扩散速率为0.867074×10-4~0.236990×10-2l/s,表明沁水盆地煤层气扩散能力较强,有利于煤层气的产出。
煤层气含气饱和度是实测含气量与理论吸附量之比。沁水盆地勘探程度有限,现有资料反映出含气饱和度较高,接近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阳城潘庄潘1井3煤在井深322.7~328.2 m,实测含气量为22.58 m3/t,理论吸附量为21.05 m3/t,煤层含气饱和度为107%。CQ—9井3煤井深286.5~293.6 m,实测含气量21.54 m3/t,理论吸附量18.40 m3/t,含气饱和度117%;15煤井深380.9~383.4 m,实测含气量23.45 m3/t,理论吸附量24.32 m3/t,含气饱和度96%。晋试1井测试资料反映含气饱和度较高,3煤埋深522.10 m,兰氏体积39.91 m3/t,兰氏压力3.034 MPa,储层压力5.10 MPa,含气量23.80 m3/t,临界解吸压力4.48 MPa,含气饱和度为95.11%。15煤埋深606.10 m,兰氏体积46.843/t,兰氏压力3.184 MPa,储层压力6.017 MPa,含气量26.51 m3/t,临界解吸压力4.15 MPa,含气饱和度为86.28%。从测试资料统计测算,潞安长治3煤含气饱和度为87%,寿阳15煤含气饱和度为80%,阳城潘庄太原组煤层含气饱和度为中等至较高。从沁水盆地沉积构造发育来看,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在印支末至燕山期隆升,亦是煤岩成煤、成烃转化期,喜马拉雅期仅在局部形成断陷,一般不存在煤层欠饱和的构造条件。但沁水盆地地下水径流活动,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活跃,可能是盆地内出现欠饱和的主要因素。
沁水盆地煤层渗透率较低,一般小于1×10-3μm2,面割理走向渗透率大于端割理走向方向。盆地南部煤层气井用试井方法测试的煤储层渗透率一般小于1×10-3μm2,最大3.16×10-3μm2,不同试井方法测值不同,DST测试结果一般偏低。潘2井、晋CQ—9井构造裂缝发育,储层渗透率变好。潘1井3、9、15煤用DST方法测试渗透率为(0.001~0.130)×10-3μm2,潘2井主煤层用注入压降试井方法测试渗透率为1.53×10-3μm2。屯留1井和2井均用DST方法测试3煤为(0.025~0.034)×10-3μm2,15煤为0.015×10-3μm2。晋CQ—9井用注入压降法试井3煤为3.16×10-3μm2,阳泉HG—6井7煤为(0.93~5.67)×10-3μm2,9煤为0.42×10-3μm2,15煤为(0.43~6.73)×10-3μm2。
煤储层压力参数是评价研究煤层气藏的重要依据。沁水盆地42口水文钻孔资料测算地层压力及压力梯度在垂向和横向上均有较大差异。阳城太原组深度200~450 m,地层压力1.97~3.72 MPa,压力梯度0.0083~0.0105 MPa/m;山西组深度117~350.26 m,地层压力1.13~2.95 MPa,压力梯度0.00841~0.00945 MPa/m。潞安、长治太原组深度624.36~677.50 m,地层压力4.16~4.53 MPa,压力梯度0.0062~0.0072 MPa/m;山西组深度212.06~577.80 m,地层压力1.54~3.27 MPa,压力梯度0.0057~0.0073 MPa/m。寿阳、阳泉太原组深度222.38~633.84 m,地层压力1.21~3.42 MPa,压力梯度0.0054~0.0057 MPa/m;山西组深度310~544.80 m,地层压力1.21~3.42 MPa,压力梯度0.0027~0.0047 MPa/m。盆地4口井3个层位测试结果,采用注入压降试井的晋CQ—9井,3煤井深289 m,地层压力2.31 MPa,压力梯度0.008 MPa/m;阳泉HG1井3煤井深512 m,地层压力3.99 MPa,压力梯度0.008 MPa/m;15煤井深627 m,地层压力5.93 MPa,压力梯度0.009 MPa/m。采用DST试井方法的阳城潘1、2井为3、9、15煤,井深为328、328和369 m,地层压力为3.28、3.88和3.43MPa,压力梯度为0.010、0.012和0.009MPa/m。以上资料表明,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地层是区域性正常—微超压层,地层压力梯度为0.01 MPa/m左右,钻井钻进常有涌水,水头可达数米之高。自上石盒子组至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压力逐渐增高,压力梯度逐渐减小。地层压力在盆地不同部位有所差异,盆地南部阳城压力近于正常,盆地东部潞安长治,盆地北部寿阳、阳泉,山西组、太原组和奥陶系灰岩地层压力梯度较低,地层欠压严重。沁参1井山西组煤层测试资料表明,盆地中部地层属微欠压或近于正常压力。沁水盆地为印支期后形成的构造盆地,沉积岩层经变形改造后形成复式向斜,不同含水层均以向斜构型形成水动力系统,达到总体的平衡。由于盆地构造部位不同,受挽近构造运动改造程度不同,以及大型复式向斜自身的复杂性,造成盆地内地层压力的差异。地层欠压严重的寿阳、阳泉一带,已有资料证实与岩溶陷落有关。在阳泉已揭露陷落柱348个,西山达573个,局部地区陷落柱密度可达28个/km2。岩溶陷落柱多为椭圆形,直径小者10 m,大者200~500 m。
有效地应力与煤层渗透性密切相关,有效地应力为地应力与地层压力之差,地应力由构造应力和静岩压力构成,随地层埋深增加而增高,当地层压力保持不变时,有效地应力随之增高。有效地应力越高,煤层渗透率越低,有效地应力越低,煤层渗透率越高。对盆地勘探目标层位有效地应力的测定需随煤层气勘探程度提高而获取,就已有测试井获取的资料说明,测试区有效地应力相对较低,对煤层渗透性改善有利。HG1井太原组15煤煤层中部深627.31 m,最小原地水平主应力7.45 MPa,原始地层压力5.93 MPa,原始地层压力梯度0.0095 MPa/m,最小原地水平主应力梯度0.0119 MPa/m,最小原地有效地应力梯度0.0024 MPa/m。沁参1井山西组煤层中部井深1021.9 m,最小原地水平主应力15.5 MPa,原始地层压力9.635 MPa,原始地层压力梯度0.0094 MPa/m,最小原地水平主应力梯度0.0152 MPa/m,最小原地有效地应力梯度0.0057 MPa/m。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具有较好的封盖层,对煤层气成藏、保存较为有利。上石盒子组泥岩段厚度大,单层最大厚度60 m。下石盒子组泥岩单层厚度16~25 m,最厚37 m,累厚422.9 m,在全盆地发育稳定,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山西组泥岩累计厚度反映盆地中部以南泥岩较发育,沁参1井泥岩累厚90 m,盆地北部太原、阳泉一带变薄。山西组3煤之上泥岩在盆地北部、南部较厚,潘2井累厚25.4 m,盆地中部沁县为23 m,盆地南部和边缘较薄。太原组泥岩比较发育,盆地自西而东逐渐变厚,沁1井最厚为64 m。太原组15煤之上泥岩在盆地东部较稳定,沁1井最厚46 m。本溪组铝土岩在盆地分布广泛,南部厚4~5 m,北部厚1.5~6.3 m,中部较厚,最厚达13 m,是石炭系与奥陶系的良好隔水层。从主煤层顶底板封盖条件分析,15煤顶板厚2~16 m,盆地北部为泥岩,中部为砂岩,南部为灰岩,顶板之上为庙沟灰岩,可见封盖条件北部优于南部。3煤顶板岩性变化较大,厚2~6 m,为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致密砂岩,封盖性较好,3煤底板是1~4 m厚泥岩,最厚14 m,分布稳定,是良好的封隔层。
沁水盆地为一沉积构造盆地,北北东向似椭圆形的盆地周围被下古生代老岩层所围限,盆地周缘高、中间低呈盆地地貌,四周为海拔1500~2000 m的中高山,盆地中部上古生界、中新生界地层组成低山、丘陵或平原,盆地中部自霍山东翼至昔阳为海拔1600~1800 m的分水岭。受盆地地势控制地表水系形成以汾河为主体的水系,地下水与地表径流供水和泄水组成统一的水动力系统。沁水盆地区域含水层可分三类,松散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和裂隙岩溶含水层。松散孔隙含水层为第三系、第四系砂砾石层。裂隙含水层为石炭、二叠系和三叠系砂岩、页岩裂隙含水层。裂隙岩溶含水层为太原组薄层灰岩和奥陶系灰岩。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普遍含水,储水空间是煤层割理及外生裂隙,孔隙度在无应力状态测试<1%至4%,富水性很弱。
据盆地含水层特征与煤层关系分析,新生界疏散孔隙含水层底部粘土层隔水性好,与含煤岩系相隔较远,与煤层水力联系较小。三叠系裂隙含水层下伏石千峰组有约100 m泥质岩隔水层对煤层影响亦很小。上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其下具多层较厚泥质岩,隔水性能良好,对煤层影响亦小。影响山西组煤层的是上、下围岩裂隙含水层,主煤层3煤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位于煤层之上数米,至中部地区为直接顶板,由1~3层细—粗粒砂岩组成,厚6 m,最大23 m,富水性弱,盆地南部抽水试验涌水量0.0011 l/,盆地东部潞安部分钻孔一抽即干,说明3煤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对煤层水浸有限。裂隙含水层与煤层关系复杂,太原组15、13、11 煤层直接顶板为灰岩,岩溶不发育,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多被方解石充填,富水性弱,对煤层影响不大,但寿阳钻井涌水量达8.102 l/,因此局部可能富水性强。奥陶系马家沟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其水头标高高于15 煤底标高,寿阳、阳城都高于15煤标高,愈向盆地标高差愈大,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与15煤底板相隔5~60 m,一般能起到隔水层作用,但当有裂隙通道时可能会连通。可见,煤层含水性弱,与围岩水力沟通程度取决于围岩的裂隙开启及岩溶发育程度。石炭、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较弱,泥岩隔水层发育,对煤层气开发影响有限。奥陶系灰岩和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层局部富水性强,在断裂及岩溶陷落柱发育区对煤层有直接影响,对煤层气开发不利。
煤层气资源量是评价含煤盆地或煤层气藏资源前景的综合性量化参数,沁水盆地资源量测算以300~1000 m煤层埋深计算潜在资源量,1000~2000 m煤层埋深计算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计算面积12700 km2,资源丰度(0.5~1.5)×108m3/km2,潜在资源量为(6375~19125)×108m3,均值12750×108m3。推测资源量煤层埋深1000~2000 m,含煤面积15400 km2(山西组与太原组面积之和),含气量23~26 m3/t,推测资源量(23299~26338)×108m3,均值25325×108m3;无烟煤面积4500 km2,含气量25~28 m3/t,推测资源量(14350~16072)×108m3,均值14925×108m3。沁水盆地煤层气总资源量(44024~61535)×108m3,均值53000×108m3。以此并综合煤层气地质条件,华北石油局对沁水盆地潞安长治、寿阳、阳城三个区块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勘探开发建议。
西安煤炭研究分院对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亦进行测算,测算时删除200 m以浅甲烷风化带,将之下分为200~600 m,600~1000 m,1000~1500 m,>1500 m四段,可采煤层以大于0.6 m厚为限(阳泉>0.8 m)。计算结果:煤层气总资源量82032.91×108m3,总面积31911.62 km2,其中3煤17631.63×108m3,15煤30176.26×108m3。埋深200~600m,面积9297.28 km2,资源量15619.56×108m3;埋深600~1000 m,面积7515.39 km2,资源量18514.98×108m3;埋深1000~1500 m,面积8276.62 km2,资源量 25106.89×108m3;埋深>1500 m,面积6822.33 km2,资源量22791.47×108m3。
沁水盆地是由华北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经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分割变形的中型含煤沉积构造盆地,改造后的盆地呈复式向斜样式保存较为完整,内部构造较为简单,含煤岩系分布较为稳定,煤层厚度较大,煤层埋深适中,煤炭资源丰富。盆地主要含煤岩层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11~20层,煤层厚5~17 m,山西组3煤和太原组15煤在盆地内部稳定,埋深300~1500 m主采煤层占含煤总面积一半。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变质程度相对较高,煤岩吸附能力较强,含气量达8~25 m3/t,20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53000×108m3,资源丰度(0.5~1.5)×108m3,是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含煤盆地。沁水盆地是处于隆升构造背景下早期沉积晚期成盆的含煤盆地,具有较高的区域地热场背景,含煤岩系变质程度较高,是制约煤层气可采性的不利条件,但从煤岩储集层综合分析还有诸多有利因素。沁水盆地含煤岩系煤层割理较发育,外生裂隙亦发育,等温吸附特征较好,兰氏体积高,兰氏压力亦高,含气饱和度中等—偏高,气体扩散速率高,对气体解吸有利,煤层压力较正常或偏高,有利于煤层渗透性的改善和储层流体产出动能的提高。地层有效地应力低,利于煤层渗透性变好。煤体结构多为原生结构,对钻井完井和煤层渗透性改善有利。太原组、山西组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泥质岩,对煤层封盖较为有利,盆地水动力条件亦有较有利的条件。综合各种因素总体评价沁水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前景较好,开发煤层气条件较为有利。
准南低煤阶煤层气研究进展及认识
吴 见 王赞惟
(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北京 100011)
摘 要: 我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但目前开发效果不明显。本文总结了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对五个煤层气盆地进行了特征对比。依据准南项目工作经验,提出了低煤阶煤层气井网部署、钻完井技术、排采技术等方面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的认识。
关键词: 低煤阶 煤层气 研究进展 认识
The Low Rank Coalbed Methane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cognition of South Junggar Basin
WU Jian WANG Zanwei
(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rporation Ltd. Beijing 100011)
Abstract: Low rank coalbed methane is abundant in China,but with poor developing resul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developes a characteristic contrast of five CBM basins. Based on south Junggar Basin item,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recognition about network deploy- ment,drilling and completion and draining technology.
Keywords: South Junggar Basin; Low rank; Coalbed methane; Research progress; Recognition
作者简介:吴见,男,(1983年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煤层气资源评价等工作。地址:北京东城区安外大街甲88号,100011。E-mail:ilcby@163.com。
1 前言
低阶煤是煤化作用早期阶段形成的产物,通常指碳含量低、挥发份高、发热量较低的褐煤、长焰煤和不粘煤等,煤岩镜质体反射率Ro0.65%。
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2007年)结果表明:中国42个主要含煤盆地2000m以浅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1012m3,其中低阶煤层气约占煤层气总资源量的36%。主要分布在侏罗系、下白垩统和第三系,其次为石炭二叠系。侏罗系低阶煤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的80余个不同规模的内陆坳陷盆地,如准噶尔、吐哈、伊犁、塔里木等盆地;下白垩统低阶煤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的40余个规模不等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如伊敏、霍林河、胜利、扎赉诺尔、大雁等盆地;第三系低阶煤分布于沈北、珲春、舒兰、梅河等盆地。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量巨大,形成了良好的勘探开发资源基础。开展低煤阶煤层气资源评价研究,探索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美国的煤层气开发首先是在圣胡安和黑勇土两个盆地的中煤阶煤中取得突破,并由此形成了煤层气产出的“排水—降压—解吸—扩散—渗流”理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提出“生物型或次生煤层气成藏”理论,并在尤因塔、粉河盆地上白垩统煤系地层勘探取得成功,实现了低煤阶煤层气的商业性开发。加拿大注重发展连续油管压裂、二氧化碳注入、水平羽状井等增产技术。澳大利亚发展了针对低渗透特点的地应力评价理论和水平井高压水射流改造技术,均实现了煤层气开发突破。同时,也证明了美国煤层气理论的适用性,根据煤层气资源条件进行借鉴应用和适宜性改进,可以促进中低煤阶煤层气资源开发。
中国实现煤层气资源开发的突破区是高阶煤,目前,中联公司、中石油、蓝焰等公司在沁水盆地实现了无烟煤煤层气地面商业化开发,形成了创新性煤层气开发技术体系,解决了高阶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和模式问题,可保证煤层气地面开发的顺利进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在低煤阶煤层气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总结出影响低阶煤煤层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封堵,而构造、岩性和水动力是形成煤层气封堵的主要因素(傅小康,2006);开展了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藏的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研究,提出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孙平,2009);介绍国外成功应用的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对我国的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估和展望(李五忠,2008)。对于低煤阶煤层气资源的富集模式、成藏条件、储层特征以及钻完井等施工技术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总结,在准南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也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低阶煤煤层气资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总结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准南地区为对象,提出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一些认识。
2.2 开发现状
全球已有29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已形成煤层气产业(图1)。2009年美国煤层气年产量542亿m3,占当年美国天然气产量的8.7%,在尤因塔、粉河盆地等的低煤阶煤层气资源开发突破,实现了煤层气产量的大幅增长。粉河盆地主要为低煤阶褐煤,深部存在高挥发分烟煤,煤层气以生物成因气为主且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代谢途径形成。富集区带的高产是由于同时存在超压承压和水动力捕集致使煤层再饱和的运移热成因气和生物气而造成的,煤层气开发区位于盆地东缘浅部位。同时澳大利亚在低煤阶的苏拉特(Surat)盆地、加拿大在阿尔伯塔盆地成功实现煤层气规模开发。国外煤层气开采实践已证实,低煤阶煤层同样具有产气能力,完全可以实现规模化商业性生产。
2010年中国地面煤层气产量仅为14.5亿m3,占常规天然气总产量的1.5%,几乎全部来自沁水盆地无烟煤煤层气资源开发。而美国在粉河盆地2006年底年产气量就超过140亿m3,实现了低煤阶区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若实现技术突破推动低煤阶煤层气资源开发,中国煤层气产量将大幅增加。
图1 煤层气年产量曲线
3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基本特征
中国典型的低煤阶含煤盆地具有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分布广泛的特点,弥补了含气量小的缺点,使得低煤阶煤层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低煤阶煤层气藏以美国的粉河盆地为代表,在盆地开发初期,认为低含气量、低地层压力将阻碍煤层气的发展,但独特的地质条件和煤储集层特征、理论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全新完井工艺技术理念,推动了该盆地煤层气商业性开发,成为低煤阶煤层气开发的示范。中国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藏与美国粉河盆地煤层气藏的成藏特征极为相似,含气量明显高于粉河盆地,粉河盆地的煤层气商业开发给准噶尔盆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选择北部的二连盆地、中部的鄂尔多斯盆地、实现高煤阶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沁水盆地以及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低煤阶煤层气区粉河盆地进行特征对比。其中北部的二连盆地群,是我国重要的低煤阶聚煤区,霍林河地区是二连盆地群典型的聚煤盆地。而中部的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截至2010年5月底,共钻煤层气探井17口,部分井目前已获得了工业气流。其中铜川矿务局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在焦坪矿区合作开发一口煤层气井,井深628米,排采一个月后日产气量达到了1000m3,之后产气量维持在1000~1500m3/d。准南地区施工煤层气井14口,阜试1井和ZN-01井获得了连续排采数据,为准南地区排采特征的研究和排采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原始数据。
相对于高煤阶含气量高的特点而言,低煤阶地区具有渗透率好、煤层厚度大等特点,保证了低煤阶煤层气开发的资源条件和煤层气产出的有利条件。比如沁水盆地主要含气区含气量在10m3/t以上,普遍高于低煤阶几立方米的含气量,但低煤阶煤层气藏的渗透率一般大于高煤阶煤层气藏,美国粉河盆地低煤阶煤层气藏渗透率一般为35~450mD,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地区、准南地区主力煤层都在10mD,而沁南高煤阶煤层气藏渗透率一般小于2mD,同时,煤层厚度也普遍高于沁水盆地。
表1 煤层气盆地主要特征对比表
相对于国内其西安煤炭勘探研究院李小刚他低煤阶地区,准南地区具有更高的含气量,煤层厚度适中,但地层倾角大,加大了开发难度,与粉河盆地具有诸多的相似性,煤储层渗透率高,煤层厚度大,地层倾角大,粉河盆地成功的勘探开发模式和技术对准南地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4 准南煤层气基本特征
本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J2x)和下统的八道湾组(J1b),煤层赋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玛纳斯河至阜康大黄山区段,其中八道湾组富煤带位于阜康水西沟一带,西山窑组富煤带展布于玛纳斯乌鲁木齐。西山窑组可采煤层总厚度6~45.24m,八道湾组可采煤层总厚度2.50~45.32m。煤类以长焰煤、气煤为主。含气量较高的地区分布在乌鲁木齐河白杨河区域,主可采煤层含气量均能达到10m3/t以上;阜康大黄山和乌鲁木齐矿区最高气含量均达到15cm3/g左右。该地区孔裂隙发育,煤层渗透率高,利于煤层气开采。储层压力总体处于稍欠压和正常压力状态。准南地区煤层基本特征总体为高倾角、厚煤层、高含气量、中渗透率、稍欠压。
目前普遍认为准噶尔盆地等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是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在的接替领域,力争在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取得突破。依据《中国西部低阶煤煤层气资源调查研究成果报告》(中联煤层气公司,2005),准噶尔盆地共有5个低阶煤煤层气富集区,而准噶尔盆地南缘为最具有潜力的地区,准噶尔盆地南缘是现在新疆具有较好条件的勘探开发区域。
5 准南勘探现状
至2010年底,准南地区施工了7口参数井、3口生产试验井、1口参数+生产试验井,共11口井。
在准南地区实施排采的煤层气井共有4口。2006年中石油在呼图壁施工了昌试1井、昌试2井,套管完井,通过造穴射孔、压裂进行储层改造,煤层最高实测含气量为7m3/t(深度890~1070m);2008年,新疆煤田地质局在阜康地区实施阜试1井,42号煤层为射孔高能气体压裂,44号煤为洞穴完井,同年11月开始排采,12月9日点火成功,在排采过程中,日最大产气量近1000m3;2009年中联公司与新疆煤田地质局在阜康地区实施ZN01井,是一口套管完井的煤层气生产井加参数井,测试42号煤层平均含气量9.6m3/t,对42号煤层(880~888m)进行压裂,目前正进行排采,产气量较小。
图2 准南地区煤层气井分布图
总体上,准南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处于勘探初期阶段,目前已初步完成了选区评价工作,对地区煤层气地质条件和储层特征有了一定认识,同时实施了十余口煤层气井,4口井进行了生产试验,获取了部分煤储层参数和生产特征数据,在煤层气井钻井、储层改造、排采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勘探开发工作集中在阜康、后峡、硫磺沟玛纳斯地区,也是工作的优先区和重点区。新疆煤田地质局在阜康白杨河地区,以阜试1井、ZN01井为基础,已开展小井网建设,拟在该地区初步建成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6 勘探开发建议
6.1 井网部署
由于该区地层倾角较大(阜康有利区地层倾角在45°~50°),根据高倾角地层压降漏斗的特点,考虑采用三角形构成的梯形网。即布设两条线(井距大约300m),线距200m(垂深700m~900m),共布置5个井(杨曙光,2010)。井网井型的确定应采用数值模拟进行优化部署,建议尽快开展数值模拟工作,以确定合理的布井间距。
6.2 钻完井技术
(1)大倾角、高渗区:准南阜康地区煤层倾角大、渗透率偏高地区,可以采用大倾角斜井钻井技术,以及U型水平井技术(U型定向斜井)。斜井沿煤层倾向从高向低钻进,保证了与煤层的最大限度接触面积,预期可实现单井产量提高3~5倍;
(2)厚煤层:阜康地区主力煤层厚度大于20米,ZN01井进行了水力携砂压裂,压裂过程和压裂曲线都比较理想,但由于地应力较高,可能裂缝压开后,随着井内压力被释放,压开的裂缝又闭合,从而造成煤层的渗透性减弱,可试验注N2,CO2置换工艺技术,查看实际应用效果。
(3)煤层较松软、破裂压力较低:煤层气井固井一般水泥返深在最上层煤层顶板以上200m,ZN01井目的层42号煤层距最上层煤层39号煤层100余米,煤层破裂压力较低,可能对煤储层造成了一定影响。水泥返深应根据煤层埋深、破裂压力、煤质等状况确定,合理控制水泥浆量与顶替液量,在煤层较松软、破裂压力较低时,合理降低水泥返深,降低固井液密度,防止煤层在固井时压裂,保证固井质量,保护煤储层。
6.3 排采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中,因此,煤层气井的生产是通过抽排煤层或顶底板含水层的承压水,降低煤储层压力,促使煤储层中吸附的煤层气解吸。煤层气井的产气量大小、生产周期则直接受控于排采制度的调整以及设备的选型。因此在排采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合该煤层气井地质、储层条件和不同生产阶段的排采工艺技术。
总体原则是排液应连续平稳,保持动液面平稳下降,禁止间歇间排和排量的大起大落而造成生产压差上下波动,至使储层激动、吐粉、垮塌。
依据中联公司在沁南地区排采经验,排水降压阶段,为使井底和储层间的压差变小,并维护煤层结构的完好,宜采用定压排采制度,根据本区地层水的情况和煤层强度,控制适中的排采强度,保持液面平稳下降。阜康地区主力煤层埋深近900米,目的层较深,排水降压后期液面下降每天不宜超过50m。一方面是防止煤粉和压裂砂抽吸过程中在井筒附近聚积堵塞煤缝隙,二是避免进入泵筒引起泵堵,因为每一次的停泵检修,都是对煤储层的一次伤害,三是如果井底压力释放过快,受上覆地层压力的影响,前期改造好的气体运移通道将受到大力挤压,从而使通道闭合,降低渗透率;稳产阶段,宜采用定产排采制度,即通过控制井底压力来控制产气量。通过降低套压或降低动液面都可以达到降低井底压力、增加产气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雷怀玉,孙钦平,孙斌等.2010.二连盆地霍林河地区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天然气工业[J].26~30
李嘉川,王小峰,石兆彬等.2011.中国煤层气开发现状与建议,科技创新导报[J].8:43~43
李五忠,田文广,孙斌等.2008.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特点与勘探开发技术,天然气工业[J].28(3):23~30
马财林,张铭记,权海奇等.2010.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7~166
孙平,王勃,孙粉锦.2009.中国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石油学报[J].36(1):648~653
王勃,李景明,张义等.2009.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J].30(5):30~34
鲜保安,夏柏如,张义等.2010.煤层气U型井钻井采气技术研究,石油钻采工艺[J].32(4):91~95
杨曙光,周梓欣等.2010.新疆阜康市阜试1井煤层气产气分析及小井网布设建议,中国西部科技[J].9(26):3~9
煤成(型)气地质研究及勘探开发简况
1.2.1 世界煤层气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
1920年和1931年,美国在粉河盆地(Powder River Basin)中部的怀俄德克煤层和阿巴拉契亚北部比格郎气田的匹兹堡煤层先后打出3 口煤层气自流井。20世纪50年代以来,菲利浦石油公司参与圣胡安盆地(San Juan Basin)的煤层气开发,在水果地组煤层打出一大批气井,其中大多数井均获成功。在此期间,采用常规油气理论为指导进行钻井。进入70年代,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影响下,美国能源部做出了开展包括煤层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回收研究的决定。从1978年开始对美国16个含煤盆地进行了长达8年的煤层气研究。研究过程中对煤层气的储集和运移机理、生产方式和开采工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先后对14个盆地做出了资源量计算。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圣胡安盆地和黑勇士盆地(Black Warrior Basin)取得了商业性开发的成功(杨锡禄等,1995)。1986年以后,在取得东部浅层含煤盆地煤层气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美国对西部深层含煤盆地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张武等,2000)。
美国煤层气工业在近几年来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是对含煤盆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地质综合评价,尤其是在黑勇士盆地、皮申斯盆地及圣胡安盆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试验,根据各地的经验,提出在选择勘探、开发煤层的有利区块进行地质综合评价时,应考虑一系列地质因素,即气含量、渗透性、煤阶、煤层的物理性质、煤层厚度、埋深、地温梯度、地应力、顶底板岩层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条件等(叶建平,2006)。其中,煤层厚度、煤阶、气含量、渗透性、埋深和构造条件是选择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
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情况代表了世界煤层气工业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澳大利亚的煤层气勘探工作也十分活跃,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几个二叠纪-三叠纪含煤盆地,包括悉尼(Sydney)、冈尼达(Gunnedah)、博恩(Bowen)等盆地,其中博恩盆地的一些井经过测试已经转化为生产井。2000~2001年度,仅博恩盆地用于煤层气勘探的费用就达4440万美元,占该盆地全部勘探费(1.2 亿美元)的37%。昆士兰天然气公司已经在靠近Chianchill的Argyle-1井成功进行了煤层气生产,日产量超过2.823×104m3,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昆士兰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基本部分。但直到目前,澳大利亚的煤层气生产还是以矿井煤层气抽放为主,生产的煤层气主要供给建在井口的煤层气发电站。澳大利亚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较快,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澳大利亚煤炭及煤层气资源丰富;二是几个主要含煤盆地离东海岸人口密集区较近,具有潜在的煤层气销售市场;三是在勘探过程中借鉴了美国的成功经验,并与本国的客观地质情况相结合。
除了美国和澳大利亚,世界上其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进行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但是仅有少量的国家能进行成功的煤层气规模开发,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前期工作往往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很难吸引资金;二是除美国外,各国不能彻底解决各自的具体技术问题;三是煤层气本身的特殊性,即从地质评价到工业开采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1.2.2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仍以煤矿安全为主要目的进行瓦斯抽放,部分矿井同时进行煤层气开采试验。1980年,我国的瓦斯抽放量已达到2.934×108m3,其中1000×104m3以上的矿井就有5个。1985年,国家经委修订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将瓦斯列入废弃能源,1996年又把煤层气开发和煤层气发电列入该目录。1992年,煤炭部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签订协议,投资1000万美元进行试验,该项目包括松藻矿务局、开滦矿务局、铁法矿务局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的4个子项目,主要目的是为我国发展煤层气工业引进技术和设备。这一阶段主要借用美国的技术和经验,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国含煤区不太适用,因此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但是通过试验,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为后来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展了煤层气的勘探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1990年以来,全国已有30多个含煤盆地进行了煤层气勘探钻井,取得了一批储层测试参数和生产参数,在一些地区甚至获得工业气流。为了加快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国务院于1996年初批准成立了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九五”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都设立了煤层气研究和试验项目,同期,国家计委设立了“中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家一类地勘项目。为了推进煤层气的产业化进程,2002年,国家“973”计划设立了“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从基础及应用基础理论的层面对制约我国煤层气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施工煤层气井270余口,共有31个区块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试验,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华南聚气区,建成煤层气井组12个;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0.23×1012m3,中联煤层气公司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预测显示,我国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1.46×1012m3。
1999~2002年,由东煤107队于辽宁省阜新盆地共施工了8口煤层气地面开发井,为阜新市提供日产气量为2×104m3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气,标志着我国煤层气地面钻井商业开发实现了零的突破。2005年,山西省晋城地区投入2.37亿美元建设的国内第一个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开工,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该项目通过地表向地下煤层钻孔,每年抽取煤层气大约1.66×108m3,供应当地工业、商业用户和居民作燃料,并建设一座12×104kW的煤层气发电厂。
1.2.3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展与趋势
2004~200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联合组织下,开展了全国新一轮煤层气资源评价,中联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承担了具体评价任务。评价中首次考虑了褐煤中的煤层气资源,首次进行了全国重点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
截至目前,我国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023.08×108m3。其中,以地面开发为主探明储量为754.44×108m3,以矿井抽放为主探明储量为268.64×108m3。
1.2.3.1 煤层气地面商业性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自2000年阜新矿区实现小规模煤层气地面商业性开发以来,我国在山西南部无烟煤地区数个区块又取得地面商业性开发的突破,昭示出中国特有的煤层气地质特色和商业性开发前景。
1)辽宁阜新刘家井组煤层气开发工程:1999~2002年,阜新矿区刘家井田施工煤层气井8口,形成小型开发井网,单井平均产气量0.3×104m3/d左右,最高达0.6×104m3/d,并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向阜新市区供气,日均供气约2×104m3,在我国率先实现煤层气地面商业性生产。
2)山西沁水枣园井组煤层气开发试验工程:该工程共有生产试验井15 口,建有日发电400 kW的小型煤层气电站,2003年4月开始向外供气。
3)山西晋城潘庄煤层气地面开发工程:该工程2003年施工30口开发井放大试验并开始商业性生产,目前已形成210口井的开发规模,其中110口已投入生产。日产气量30×104m3,单井最高产量1.3×104m3,形成了年产1.5×108m3煤层气的生产规模。目前,生产的煤层气除就地发电、居民供气、汽车燃料外,已销往郑州、长治、安阳等地作为民用或工业用气源。
4)山西晋城潘河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工程:该工程计划施工900口煤层气井,分3期完成。2006年完成第一期施工150 口煤层气生产试验井,计划建成年产煤层气约1×108m3的生产示范基地。该基地已于2005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对外供应压缩煤层气,日产气约7×104m3。
1.2.3.2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试验活动更为活跃
至2006年8月底,我国完成的煤层气井数约650口(图1.1),其中80%以上分布在山西和陕西两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投入煤层气勘探开发资金达21亿~22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约1.8亿美元。在2000年以前30余个勘探或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近年来进一步扩展了新的区块,目前正在进行作业的区块达到20余个,开发试验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极大提高,对外合作也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全国已登记的煤层气区块共64个,各方参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图1.1 中国各时期煤层气钻井数
(据叶建平,2006)
除前述4个已进行商业性开发的项目外,目前正在进行的勘探与开发试验的区块有20余个,如中联公司自营或与地方合作的端氏、韩城、鹤岗、沈北等区块;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淮南潘谢东、保德、沁源、寿阳、丰城、乌鲁木齐白杨河、盘县青山、云南老厂等区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自营的大宁-吉县、宁武、郑庄、樊庄、乌鲁木齐等区块;晋城兰焰公司自营的潞安屯留、郑庄、成庄、赵庄、胡底等区块。此外,国内某些大型煤炭企业也积极开展煤层气地面抽采工作,如铁法、抚顺、淮南、平顶山、焦作、潞安、松藻等。上述工作成效显著,如在韩城、晋城潘庄、盘县青山等地打出了煤层气自喷井,揭示了这些地区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巨大前景。
在上述区块中,有五大项目即将投入开发试验:①韩城项目施工直井11口,加上前期6口煤层气井(平均产气量0.1×104m3/d),组成韩城开发试验区;②晋城端氏区块施工多分支水平井2口,经过排采试验,单井产气量已达1×104m3/d左右;③晋城大宁区块施工多水平分支井5口,其中2000年底投入排采试验的DNP02井产气量稳定在2×104m3/d左右;④晋城樊庄区块计划施工200口直井形成煤层气开发区,目前数十口井开始进入排采试验;⑤大宁-吉县形成了由34口直井和1口多分支水平井组成的开发试验井网,正在排采试验,已取得单井(0.1~0.28)×104m3/d的试验成果。
我国自与美国德士古公司于1998 年签署国内第一个煤层气产品分成合同(淮北项目)以来,目前先后已与16家外国公司签订了27个煤层气资源开采产品分成合同,合同区总面积超过3.5×104km2。截至2005年底,对外合作区块内已施工各类煤层气井254口,压裂排采204 口,施工二维地震2065 km,建立了潘庄、柿庄、保德、三交、寿阳、淮北、丰城、恩洪等先导性开发试验井组,获得了具有商业价值的煤层气产量,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1.2.3.3 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经过20余年来的研发和实践,我国已形成了从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选区、勘探至地面开发的完整技术方法体系。近年来,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1)基于动力学条件的有利区带优选技术:该项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煤层气储层弹性能聚散程度的三元判识标志,用于煤层气成藏效应的预测;二是煤储层弹性能能量聚散模式,形成了基于该模式的煤层气有利带动力学定量预测方法。采用三元判识标志,将煤层气成藏效应分为3个级别组合和27个类型,有关方法在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高渗动力学条件发育区预测中得到了验证,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有利区带先进预测技术。
2)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在传统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三维P波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提出利用“两个理论、六项技术”来指导煤层气藏勘探。六项技术包括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和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以岩性地震勘探为核心,形成了先进的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系列,并在煤层几何形态和裂隙发育程度等的探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3)煤层气井空气/雾化钻井技术:结合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在引进美国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空气钻井设计软件,形成了空气钻井系列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沁水盆地南部潘河国家煤层气开发示范项目中广泛使用,使钻井周期由原来的15 d以上缩短到不足5 d,降低了施工成本,避免了钻井液对储层的伤害。
4)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排采技术:2004年11 月,我国第一口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投入生产,煤层中水平井眼总进尺8000m,单井日产稳定在2×104m3以上,实现了煤层气开发工艺和产能的双重突破。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4口多分支水平井施工完毕。大宁井田完成3口多分支水平井,目前正在排采;端氏区块实施2口多分支水平井,预测单井产能在2×104m3以上,并首次实现双主支多分支水平井钻进记录;武M1-1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中进尺达6088m;大宁PSC项目,首次实现9000 m总进尺的水平定向钻进记录;寿阳区块多分支水平井3口,正在排采试验。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成功,为我国低渗煤层的煤层气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5)注入二氧化碳增产技术:在“十五”期间,国内开展了注入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先导性试验,研究了适合于我国地质特点的工艺参数,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2004年4月,完成了山西南部TL-003井的现场二氧化碳注入试验,为我国煤层气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氧化碳地下储藏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储备。
6)氮气泡沫压裂技术:氮气泡沫压裂技术主要适应于低压、低渗、强水敏性的煤层。潘河项目完成了2口井的氮气泡沫压裂施工,成功地将单井煤层气日产量提高了3倍左右。潘庄项目进行了氮气泡沫压裂对比试验,试验井煤层气日产量比参照井提高了1倍左右。在韩城开发试验项目中,通过氮气泡沫压裂技术的实际实施,分析了该项技术对特定煤层气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为我国应用此项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1.2.4 我国煤层气研究及勘探阶段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1.2.4.1 煤矿瓦斯井下抽放与利用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减少煤矿瓦斯灾害而进行的煤矿井下瓦斯抽放与利用。我国煤矿井下抽放煤层气已有较长的历史。1980年,煤层气抽放量已达2.934×108m3,其中0.1×108m3以上的矿井就有5个。1996年,抽放量达6.338×108m3,抽放量在0.1×108m3以上的有16个矿区。这些对于减少井下瓦斯事故、保护环境及改善能源结构均有重要意义。瓦斯抽放也是煤层气开发的一项有效技术。
1.2.4.2 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初期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以煤矿安全为主要目的,部分矿井同时进行煤层气开采试验,并进行了水力压裂试验和研究。这一阶段主要是借用美国的技术和经验,但对于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性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也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些经验,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
1.2.4.3 煤层气勘探开采试验全面展开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从优质能源的利用出发,开展了煤层气的勘探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石油、煤炭、地矿系统和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专门的煤层气研究机构,许多国外公司也积极在中国投资进行煤层气勘探试验。1990年以来,我国已有30多个含煤区煤层气勘探钻井,已钻成勘探和生产试验井119口,取得了一批储层测试参数和生产参数,并在柳林、晋城、大城及铁法等含煤区获得了工业气流。这一阶段我国的煤层气勘探,无论是地质选区评价,还是工艺技术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对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的富集高产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工艺技术还未完全过关,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仍是此阶段首要的研究课题。
1.2.5 煤成气地质研究与开发简况
煤成气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气,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开采煤成气。我国一些大型煤产地也是煤成气田,如鄂尔多斯地区、华北各含煤区,都蕴藏大量煤成气藏。例如中原油田煤成气的勘探主要集中在东濮凹陷,已找到了文23、白庙及户部寨等古生新储煤成气田和混合气田,其中文23煤成气田已探明地质储量达149.4×108m3,为中原油田的主力气田。2003年,东濮凹陷文古2 井于上古生界石千峰组3813.5~3834.3 m 井段(16.8 m/3层)进行压裂,日产天然气1.1×104m3、油7.0 m3。华北苏桥的煤成气聚集于奥陶系,中原的“文23”煤成气藏和白庙混源气藏聚集于第三系沙河街组。济阳地区的155井和孤北1井气藏聚集于石炭、二叠系储层内,而曲古1井煤层甲烷聚集于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内。
煤成气勘探开发已经具有比较多的研究实践,国内外研究人员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M.Teichmuller,1983;B.Waiter等,2002;杨俊杰等,1987;戴金星等,2001;张新民等,2002)。
总的看来,国内外煤成气地质研究具有如下发展趋势:①十分重视煤系有机质的来源和显微组成,并将其与生烃潜力、产气量紧密联系起来;②分析化验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如天然气中微量生物标志物的富集与分析、单体烃同位素分析及含氮化合物分析等;③采用系统动态的观点,将天然气的生运聚散作为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不断由定性、半定量向定量化发展;④模拟实验更为符合实际,不仅模拟不同显微组分的生烃演化规律,而且对煤系地层烃类的排出、二次运移至聚集的过程都进行了实验探索,获得了多项参数;⑤对煤层本身的储集性能和封盖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国煤矿井下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我国煤矿井下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院在大同矿务局四台矿施工地质异常体的近水平勘探钻孔,采用稳定组合钻具为主,局部孔段使用国产的孔底马达纠斜钻进的方法,孔深达到302.5m。由于受当时国内孔底马达、测斜仪器等制造技术落后的限制,西安院当时放弃了孔底马达定向钻进的技术途径,在接下来的10余年时间里,倡导并积极推进以稳定组合钻具为主要手段的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分别于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完成603m、721m和865m的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孔,创造了当时国内煤矿井下定向钻孔施工深度的最高纪录。这一期间,鉴于国外采用孔底马达进行定向钻孔施工的成功案例,国内一些煤矿企业也先后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了数台千米定向钻机,但由于这些钻机大部分不适应我国煤矿的复杂地质条件,成孔率非常低,且经常发生掉钻、卡钻等孔内事故,所以应用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山西亚美大宁能源公司引进澳大利亚的VLD深孔钻机完成1002m的瓦斯抽采定向钻孔后,国内一些类似煤层条件的矿井也相继引进VLD钻机进行瓦斯抽采定向钻孔施工,并取得成功应用,如晋城寺河矿2006年完成主孔深度1005m的瓦斯抽采孔,宁煤集团在白箕沟矿采用同一机型完成了一个1023m的半煤半岩瓦斯抽采孔。虽然部分煤矿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在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孔施工方面取得了成功应用,但是由于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服务滞后,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设备故障、配件供应等原因往往给生产带来很大的麻烦,加之进口钻机的配套钻具和工艺很大程度上不适合我国煤矿的地质条件,还经常出现断钻杆、掉钻具等孔内事故,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和施工安全。从2005年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院对孔底马达定向钻进技术与配套机具进行研究开发,成功研制了适合我国矿井地质条件的千米履带定向钻机、高强度大通孔通缆钻杆、新型随钻测量系统,并开发了孔底马达定向钻进工艺技术。该套装备及技术自2008年试验成功以来,先后在彬长大佛寺矿、长武亭南矿、晋城寺河矿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效果表明:钻机移动便捷、故障率降低60%,钻进效率提高2~3倍,瓦斯抽采效率提高60%以上,试验期间完成的钻孔最大孔深达到了1046m。截至2011年8月该套装备和技术已在我国神华宁煤汝箕沟矿、神华神东保德矿、神华宁东红柳矿、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矿、内蒙古太西煤业松树滩煤矿、山西焦煤杜儿坪矿、山西阳煤集团新景煤矿、山西阳煤集团二矿、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寺河、陕西长武亭南、陕西黄陵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山西沁河能源端氏煤矿、焦煤集团赵固一矿、焦煤集团九里山煤矿、淮北煤业朱仙庄煤矿及淮北煤业集团杨柳煤矿等30个矿井进行推广应用,施工最大主孔孔深1212m,最大分支孔孔深915m,累计施工钻孔深度数百万延米。不但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提高了矿井瓦斯抽采利用率,为煤矿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国虽然在煤矿井下随钻测量系统配套和定向钻进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由于整个工艺流程还处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阶段,从煤矿井下定向钻进技术的总体发展来讲,我国煤矿井下随钻测量系统的发展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