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和分析(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评价)
本文目录一览:
- 1、自我心里健康状况分析
- 2、心理健康自我评价高中生
- 3、心理健康自我评价200字
- 4、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评价
- 5、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怎么写
- 6、如何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
自我心里健康状况分析
1、心理健康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2、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行为协调统一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高中生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人际关系适应;
6、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具体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200字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一、自我分析
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性格算是中向型的,自觉自己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业余爱好比较广泛吧,喜欢听歌,下象棋,打羽毛球,看电影,看小说,上网,打游戏,好奇心也比较强;
总喜欢接触一些新奇的东西或事物,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对事件有自己的理解。
1、自身优势
我能够经常反思自己,哪些对哪些做错,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开导自己,并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乐勿加于人。
我的家庭收入状况还算可以,可以担负得起我的求学费用,我能更加专心于学业。感情方面没有牵绊,可以将精力放在充实自己身上。
2、自身缺陷
兴趣虽广,但没有专长的一面;有点内向,有时有点粗心,自控能力有点弱,不大喜欢喧哗的场面,人多的场合不擅口头交际,这让我有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
不大活跃,不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比如晚会等。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喜欢随遇而安,缺乏进取心。
3、人生观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应该树立正确人生观,这样就能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
就能够为素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做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评价
我们怎样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下列几个指标:
第一,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在逆境中能够坦然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同时,还会主动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给自己创造逆流而上的机会。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他们能迅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时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沟通。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前进的动力,这个理想虽然高于现实,但却不会让自己沉湎于不可实现的幻想和奢望中。
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他们总是信心满怀,激情澎湃,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无所畏惧,从容自若。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却与之相反,他们喜欢用幻想来麻痹自己,会用抱怨来代替现实的考验和挑战,会痛斥人性的负责和竞争的残酷,因而,他们总是无法适应现实的环境。
第二,能协调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保持一种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虽然他们也会面对悲伤和忧愁,但这种不良的情绪是不会长留心间的。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总是控制在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的范围之内。
他们不会妄自尊大,也不随意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他们不去苛求,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只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得到满足。
第三,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能接受自我、悦纳他人,能在社会交往中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看到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的重要性。
同时,因为你的接受和接纳,你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得到他人的接受,他人也乐于和你保持交往。在生活中,你就能跟大家融为一体,能和大家在一起分享所有的喜怒哀乐。
由于集体生活的融洽,你就不会让自己感到孤独和孤单。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生活在集体之外,和周围的人争锋相对,格格不入。
第四,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会积极地投身于生活中,并会在生活中尽情地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很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他们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第五,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人的心理只要是健康的,他就有自知之明,能透彻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一般情况下,他不会好高骛远,对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总是定在可以实现的范围之内,不会给自己提出过分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同时,他也会努力地去发展自身的潜能,面对自己无法弥补的不足,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坦然处之。
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就截然相反。他们的理想和目标总是定得太大,是天才也很难实现的那种,因此很不切合实际。
在生活中,只要他们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自责、自怨乃至不争取就直接放弃。由于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十全十美,可在事实上他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个完美无缺的境地。于是,他们就跟自己过不去,结果让自己的心理永远无法得到平衡,自己的心灵也就在这种不平衡中开始扭曲,出现危机。
第六,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发展的人格。他们不想让自己的人格要素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这也就是说他们要求自己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怎么写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如何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
一、 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它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些。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那就是长期反覆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情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六)、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份,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出某种印象,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身力不从心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份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十分热情地倾谈并表现得十分兴奋,也可能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