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一 > 正文

分类一

kongzi孔子交友原则(孔子交友的目的)

hacker2022-06-12 03:01:28分类一62
本文目录一览:1、孔子交友之道2、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交友之道

很正确。

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鄙视追求物质利益。孔子是主张交益友,三类益友: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为前提的。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要直言不讳,友有过,则“忠告之”,设身处地,无私地为他人着想。

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务求合乎礼仪,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

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么?

二、孔子的择友原则与方法

1、“无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这句话,学术界的解释有分歧。有人译为kongzi孔子交友原则: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与孔子的整体思想有抵触,似不妥,此处的“不如己”训为“不类己”较善,引申为“与己不同道”之意,与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卫灵公》)意思相近。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弘儒家之仁道,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决定的。孔子鄙视那些追求物质利益,为求食禄而向滨人,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是主张交益友的。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与君子或小人交友结果是不同的,与前者受益,与后者受损,择友不可不慎。那么,何为“益友”,何为损友呢?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损矣。’”(《季化》)这主要是从个人品质的高低上区分益损的。三类益友是指: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三类损友则指:惯于装饰外表而内无真诚的人;工于媚悦面善态柔的人,巧言令色的人。对于外表恭敬行为虚伪的人,孔子深为厌恶,他愤怒的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治长》)孔子广交益友,其道也日益。

3、“听其言,观其行”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同时也是他择友的方法,孔子弟子宰予善于言辞,孔子听信他的话,以为他很有志气很勤奋,但是后来孔子发现他白天睡大觉,很生气,并认为过去“听其言而信其行”(《公治长》)不对,把它改变为“听其言观其行”。(同上)通过全面观察其言行,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动机、思想、品质。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就是说弄清一个人的动机,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于什么,不为表面现象迷惑,就真正认识了这个人。对于人的评价要以观察为准,而不可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正是这个意思。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 仁义。

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

《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kongzi孔子交友原则我乎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2、 忠信

“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

信。言之实之谓信,与友相处,孔子更强调的是信。信是“仁”的五德目之一。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

孔子曾述说自己的志向,“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为前提的。

信虽为美德,但在践守时也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合义则不从,不可守小信而毁大义。因此,孔子认为“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是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以义为参照尺度“义之与比”。并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匹夫匹妇之信。

忠。“忠”的情形有类于“信”,也有几种类型,这里也略去属于政治思想范畴的“忠”不讲,侧重于作为伦理范畴的“忠”指待人接物尽心竭力,真诚专一。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与人忠”(《子路》)“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君子有九思:……言思忠……(《季氏》)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要直言不讳,友有过,则“忠告之”,设身处地,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曾子把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处理人事的一以贯之的总项原则。

3、 恭敬

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务求合乎礼仪,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恭敬亦为“仁”之方,子答弟子问仁,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则外无傲慢之态。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 朋友虽有“责善”之义。“切切偲偲”,但也应以敬相待。子贡问友于孔子,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出于忠心而诲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听从,也不应勉强行之,伤害朋友自尊,自取其辱,而应另寻机会。但“敬”决非一味附和,谄媚,而指与友相处要时刻心存恭敬,同时对待朋友也要有分寸。“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对待朋友太逼促,太琐屑,就要见疏了。这当然不是指朋友间保持一定距离,尊重对方的个性,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必要的,孔子很赞赏晏婴的交友之道,称他“善与人交,久而不 失其敬”,与人久交而敬意不衰,若无十分的诚意与涵养功夫是不易做到的。

恭敬,决非表面的虚礼,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仁爱的自然流露。孔子自己就很重视言谈举止合于礼,以示其敬,在《乡党》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

孔子周游列国,皆交其名卿大夫,当他遣使者再向友邦人问候时必再拜而送之,如当面拜所问候之人。鲁大夫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并向使者说明“丘未达,不敢尝。”(《乡党》)谦敬诚恳之态可掬。

子夏说得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何患乎无兄弟也。”

恭敬有礼,则易得友,恭敬也应合宜,恭而无礼则劳,恭而有礼则安。

4、 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上,孔子亦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前名言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有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和”就如五味调和成良,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而“同”则似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同好,必相互争斗。后句讲君子只是庄敬自守,无乖戾之心,故与人无争,以道处友,以和相聚,故必有群,但无阿比之私,故不党。坚持个人的自主与正义,同时又不破坏团队的和睦,以高尚的人格结交朋友。

过谦之人不可交,孔子的交友原则有哪些呢?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注重“人脉”和“圈子”的时代中,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积极努力地扩大着自己的朋友圈。然而,交友不能只注重数量,更要关注质量。

若交一益友,则如饮琼浆玉露,人生也会受益无穷;相反若交一损友,则如饮鸩止渴,不单于己无益,还可能被他引入歧途。故而人生在世,在交朋友这件事上,不可不慎重。

孔子在谈到交友时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三种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

“直”代表真诚而正直。这样的朋友有时会带来压力,你做错了,他直接告诉你。但我们总觉得朋友不是应该多包容吗?所以,包容体谅是第二点。如果朋友只是包容体谅,最后可能忽略原则。亲情不能靠法律约定维系,但朋友之间一定要互相以正道期许。否则交朋友的意义何在?他不一定都对,但至少会直爽地面对你。孔子回答子贡问交友之道,他说:“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朋友有过错,要真诚相告并委婉劝导,他若不听从,就闭口不说,以免自取其辱。正直的朋友犹如“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和这种朋友交往,互相勉励是很难得的,彼此要能了解对方的用心。

孔子反对人们把怨恨隐藏起来,继续做朋友。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左丘明是古代鲁国的史官,觉得这样可耻,孔子也觉得这样可耻,因为交朋友第一要点就是坦诚。对其他人可能要考虑客套一下,比如对老板或对属下,如果对朋友还要客套,就没有什么道理了。既然是朋友,一定很容易建立共同的人生理想,化解不必要的误会。

友谅

“谅”有两个意思,第一,说话算话,言而有信,但有时这种信用显得范围狭窄。有些人为守个人信用而不顾大局。“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体谅包容。如果因为一点误会,造成别人都不相信你,真正的朋友会了解你有不得已的苦衷,这就是体谅包容。

友多闻

“多闻”,指的是博学多闻。朋友喜欢学习,大家见面聊天的时候才有话讲。有时候我们看到许多人聚在一起,都是不太读书的人,聚会五分钟后就开始分享八卦,这些事情谈多了之后,自然觉得厌倦,无异于浪费生命。如果朋友博学多闻,各有专长,可以互相学习,见面的时候分享最新的观念,那是件很愉快的事情。

大多数博学多闻的人,在事业上屡有建树,因为他们知识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不但不会死守条条框框,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和犀利的目光,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增长我们的见识,多闻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的助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多与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益友交往,吸收他们的知识、德行、品格并转化为自己的财富,人生才会更上一层楼;相反若是只与损友们同流合污、不思进取,人生之路则会越走越窄,甚至转入歧途。

故孔夫子在教导世人深交三益友的同时,还要勿交三损友。

孔子:与朋友交往的原则有哪些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朋友,那么,与朋友交往的原则有哪些,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先贤孔子告诉我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朋友

言而有信,诚信第一

做人的首要原则就是诚信,与朋友交往更要讲究诚信,说话做事要言而有信,表里如一。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为事业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如果言而无信,必将遭到他人的唾弃。

相信大家都知道《陈太丘与友期》的故事,陈太丘的朋友没能在约定的时间赶到约定地点,结果不单陈太丘不等他,连陈太丘的小儿子元方都瞧不上他这个失信的朋友。

言而有信

张弛有度,保持距离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有分寸的,要把握火候,不可太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了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积极向善,但朋友如果不听劝告就算了,要适可而止,否则的话就是自取其辱。”

保持距离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夫妻之间尚且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更不要说朋友了。我们有时候总会抱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思想,总觉得朋友的事就是我的事,不厌其烦无原则无休止的劝告或帮助,但往往忘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到最后很可能帮倒忙,严重者害人害己。

汉武帝时期外戚田蚡和窦婴不对付,窦婴的朋友灌夫因得罪田蚡被抓,基于朋友间的义气,窦婴千方百计要营救灌夫,不惜与现丞相田蚡对簿公堂,甚至搬出前任皇帝的遗诏来意图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因为投入过深很多关系没能处理好,最后不仅没能营救出灌夫,反而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进去。

相辅相成

志同道合,相辅相成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通过文章学问交朋友,通过交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志同道合是朋友,相反,“道不同,不相为谋。”要分清哪些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朋友,如果发现这人和自己不是同路人,就不要勉强自己再和他交往,应及早决断与之分道扬镳。

管宁和华歆同为东汉末年名士,年轻时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曾一同读书学习。有一次,一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从门前经过,管宁继续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管宁就隔断席子和华歆分开而座,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后来两人的人生之路也确实大不同,管宁终身隐居乡间不仕,而华歆则在曹魏政权担任要职。

品性高洁

结交狂友、狷友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没有交到中庸之道的人做朋友,没关系,那就选择志高行狂或者拘谨守节的人做朋友。因为这类人有进取的一面或有所不为的一面。

孔子告诉我们,多结交些中规中矩的朋友是好的,但如果没有交到这些人也不要紧,可以选择一些狂友和狷友。按我们现在的理解,狂狷之士大概是品行高洁不愿流俗之人,他们不喜吹牛皮拍胸脯,但当你陷入困境需要朋友帮忙时,这些人绝对会毫不迟疑的伸出援助之手。

东晋的周顗(字伯仁)就是位狂狷之士。因王敦作乱而致司徒王导处于皇帝的信任危机时,他挺身而出一再为其辩白。但当着王导的面周伯仁却一言不发显得“冷酷无情”,致使王导误以为周伯仁不肯帮助自己。当王敦提出要杀害周伯仁时,王导以沉默回应,最终周伯仁惨遭王敦杀害。后来王导进宫整理文件时才得知周伯仁极力挽救自己的真相,于是痛哭不已的王导有了千古一叹:“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庄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们需要多一些周伯仁那样的君子之交,而远离那些落井下石的小人之交。

孔子的交友原则是什么?

根据《论语》记载,夫子交友的阐述有:

勿友不如已者。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所说的择友标准是什么

1、有仁德,品德高尚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在这里提出kongzi孔子交友原则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与不如己者交友,无益有损。所谓朋友,或者能帮助自己培仁进德,或者能为自己授知解惑,所以孔子认为一定要结交胜过自己的人。如此,才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就有道而正焉”,从而不断获得教益。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kongzi孔子交友原则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也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微子》中孔子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见,孔子不与之交往的主要是指缺乏‘仁’心、道德、人格卑污的小人,即,所交之友绝非世俗所称的‘酒肉朋友’、“江湖义气”之友,而是高尚的“道义之交”。

2、遵礼循义

孔子认为在朋友交往中,必须以“礼”和“义”为原则。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规范,这种规范不同于墨家倡导的侠士义气。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仁人君子,就必须遵从礼的规范循“义”行事。因此,他认为朋友之道也应该循礼从义。《论语》中对颜渊丧事的记载就是孔子这一观点的最好体现。颜渊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学生,他的早逝令孔子痛心不已,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啊!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啊!”但当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办外椁时,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都是他自己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但门人不听劝阻,违礼厚葬kongzi孔子交友原则了颜渊,孔子对此非常气愤,悲叹道:“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孔子是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啊!”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对老朋友原壤不守礼的行为也提出了批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且以杖叩其胫。孔子骂他说:“年轻的时候,kongzi孔子交友原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就用手敲他的小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是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3、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所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不偏离轨道,坚持调和折中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中间主义者”。《论语·子路》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的“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这里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孔子用此话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结交。但是这样的认识太理想化,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不要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才符合中庸的思想。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只要坚持中庸之道,朋友之间就能相安无事,和平相处,我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指的是朋友正直,真诚坦荡,这种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犹豫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友谅,指的是朋友懂得原谅,理解和宽容,这种朋友给我们内心一种愉悦感。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他的间接的经验可以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所谓“损者三友”,是指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辟,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友善柔,是典型的“两面派”,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他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友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这种人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 没有他不懂得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孔子一向“讷于言,敏于行”的做人处事理念,像夸夸其谈的人在他那里是得不到好评语的。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听弧孤望(2022-06-12 08:42:40)回复取消回复

    ,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得利之

  • 野欢岁吢(2022-06-12 11:33:35)回复取消回复

    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左丘明是古代鲁国的史官,觉得这样可耻,孔子也觉得这样可耻,因为交朋友第一要点就是坦诚。对其他人可能要考虑客套一下,比如对老板或对属下,如果对朋友还要客套,就没有什么道理了。

  • 痴者囍笑(2022-06-12 05:24:29)回复取消回复

    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的“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这里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孔子用此话告诉

  • 舔夺怎忘(2022-06-12 06:30:03)回复取消回复

    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

  • 冬马痛言(2022-06-12 12:51:43)回复取消回复

    友、狷友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没有交到中庸之道的人做朋友,没关系,那就选择志高行狂或者拘谨守节的人做朋友。因为这类人有进取的一面或有所不为的一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