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健康相关的行为理论(健康行为相关的理论基础)
本文目录一览:
健康行为的四种理论
知信行理论,健康信念模式,计划行为理论,行为转变的阶段理论。
健康信念模式(HBM)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知疾病的威胁:对疾病威胁的感知由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和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构成。
(1)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指个体对自身患某种疾病或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的判断。
(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严重性既包括疾病对躯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如疾病会导致疼痛、伤残和死亡,还包括疾病引起的心理、社会后果,如意识到疾病会影响到工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
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
(1)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指人体对采纳健康行为后能带来的益处的主观判断,包括对保护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益处和其他边际收益。
(2)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指个体对采纳健康行为会面临的障碍的主观判断,包括行为复杂、时间花费、经济负担等。
3、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后被补充到健康信念模式中的一个因素,强调自信心对产生行为的作用。
4、提示因素:
指的是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大众模式的疾病预防与控制运动、医生建议采纳健康行为、家人或朋友患有此种疾病等都有可能作为提示因素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
5、社会人口学因素:
包括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人格特点、社会阶层、同伴影响,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知识。具有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更容易采纳健康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常分为哪两类?
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1、促进健康行为
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这些行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了的。促进健康行为具有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等特征,体现了促进健康行为强调对自身与他人健康的益处以及行为内在与外在表现和谐。
2、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指的是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为:危害性:行为对个体、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稳定性:行为非偶然发生,有一定强度的行为维持需保持相当的时间;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
扩展资料
健康行为不仅在于能不断增强体质,维持良好的心身健康和预防各种行为、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而且也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养成健康习惯。
因为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生多与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最终都可找到行为、心理因素的相关性,通过改变人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见,健康行为是保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健康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是一本介绍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教科书和专著。理论包括健康基本理论、健康行为基础理论、个体健康行为理论(健康信念理论、合理行动及扩展理论、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群体健康行为理论(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Green理论、社会市场理论、社区组织和组织改变理论等);方法包括健康和健康行为测量与误差控制,健康行为改变方法与技术,健康行为研究设计和健康教育计划评价等。 为了对理论和方法加深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对健康教育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具体阐述。如工作场所、社区、学校、医院等场所的健康教育,环境与生态、营养与膳食、心理压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外伤害、艾滋病、吸烟行为、吸毒行为等问题的健康教育等。
健康行为学是什么
健康行为学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探讨其动因、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为改变人们危害健康的行为,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健康行为学的具体内容如下:
(1)将行为作为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2)将行为作为系统干预的目标进行研究,旨在改变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健康状况的改变;
(3)将行为作为对其他研究有价值的个人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行为是各种个人或社会过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