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12 > 正文

分类12

煤炭储量石炭纪最少(煤炭的储量)

hacker2022-06-10 05:06:50分类1245
本文目录一览:1、为什么南方(内陆)地区煤和石油资源相对较少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南方(内陆)地区煤和石油资源相对较少

首先回答煤:

地球历史上有3个主要成煤期。首先是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石炭”本来是煤的意思,石炭纪就是因为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里含有大量的煤炭而得名。“石炭”和“二叠”这两个纪加在一起延续时间1亿年,从距今3.5亿年前到2.5亿年前。其次是中生代的侏罗纪,从距今1.8亿年前到1.4亿年前。第三个主要成煤期是新生代的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前到180万年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石炭纪、二叠纪是世界和我国极重要的成煤期,但是具体到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就有不同。石炭纪、二叠纪时期,我国华北广大地区有着广阔平坦的沼泽地形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给植物的生长和煤炭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华北地区的许多煤田都是在这个时期生成的。但是,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早期,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却是一片汪洋,虽然多数时期是浅海,也不可能长森林。到了二叠纪晚期,南方海水退却,这才有了适宜的成煤环境,二叠纪晚期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成煤时期之一,南方的多数煤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数量上来说就比北方少了很多。

再来回答石油:

石油的形成环境首先需要有水,可以是海,可以是深湖,可以是三角洲,海里形成的石油 我们叫海相油田,不是海里的叫陆相。而中国这块地区则基本都是陆相沉积。而地质历史上,前面也说了,中国南方先是一直是海,但是海底地形和后来的陆地差不多,一直是低山丘陵地带,没有海相成油所需要的海盆(中东就是从海盆里冒出来的),也难以生成形成陆相油田必须的超级大湖。而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 曾经是一片巨大的湖---如果你想问我怎么知道它以前是湖的,那这个解释起来就更复杂了…但事实是它曾经就是…胜利油田那里也有湖泊的历史。别的大部分也都是这样的。总的来说,北方石油多,是因为地史上,北方曾经出现很多具有生油条件的大盆地。

煤炭资源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世界煤炭资源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限性,绝大部分生成于几个地质年代中。其中,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是地球上煤炭生成的主要地质时期。

石炭纪(距今3.3亿~2.85亿年),是地球上生成煤炭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地层中含煤较多,人们就把这个地质时期称为石炭纪。这个时期形成的煤,约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1/5以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地带,大致沿东西方向呈带状伸展。北美洲东部、欧洲西部、非洲北部和亚洲的西部、北部等煤田,大多是这个地质时期形成的。

二叠纪(距今2.85亿~2.5亿年),是地球上生成煤炭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二叠纪生成的煤,约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1/6以上,在南北半球都有分布。北半球主要在亚欧大陆的中北部和东部,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我国东北、华北、华南地区的煤田等;南半球主要在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和南极洲等。

侏罗纪(距今1.95亿~1.4亿年),是地球上生成煤炭的第三个重要时期。侏罗纪生成的煤,约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5%,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亚洲东部中纬度及其以北地区,呈东西向伸展,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的许多煤田,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中生代后期的白垩纪(距今1.4亿~0.7亿年)到新生代的早第三纪(距今7000万~200万年),是地球上生成煤炭的第四个重要时期,也是地球上最新的造煤期。这个时期生成的煤,储量非常丰富,约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1/2以上,但主要是褐煤和泥煤。这些煤田大多在太平洋周围地区,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东岸,北起加拿大,经美国西部延伸到南美洲西部;西岸,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我国的东北以及澳大利亚的东部。此外欧洲中部的平原地区有广泛的分布。

当然,世界的煤炭资源,在其他地质时期也有形成,但远没有四大成煤时期那样丰富。所以,从上述各成煤期主要聚煤带的分布来看,加上煤炭地质勘探的地区差异,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均衡的,总的来说,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温带和亚寒带地区,而教材中所说的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两大煤带则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巨大煤带,南半球则断续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非等地。

石炭纪为何是重要的成煤期?这些煤矿都是怎么产生的?

石炭纪为何是重要煤炭储量石炭纪最少的成煤期?这些煤矿都是怎么产生的?

煤炭是怎么形成的大家都可能一口同声的说煤炭储量石炭纪最少,原始森林被地壳运动置入地下经过漫长的演化而来。这在教科书里都是有定论的煤炭储量石炭纪最少,还用怀疑吗?传统理论认为:煤是远古时代的繁盛的植物及其堆积物在地壳变迁中被埋在地下煤炭储量石炭纪最少,经过长期高温、高压的复杂碳化过程而形成的;石油和石油气是古代湖泊及海洋中的动物、微生物及其沉积物被地壳变迁埋于地下,经过长期的高温、高压地质作用而形成的。该理论的证据是:在煤炭中发现了植物的枝、杆、叶等碳化标本。

在煤田的煤层厚度最大可达百米以上,一个矿区煤储量达数百万亿立方米,储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那么,就有一个疑问,在历史上存在有如此丰富的原始森林吗?有如此大量的森林在某一时刻迅速沉入地下聚集吗?为什么在煤层中没有见到大量植物状态的煤炭,而是大量结晶块状的或粉状的煤呢?大家知道山西的煤质好,煤炭结晶发亮,非常光泽亮丽。

球体生命运动的核裂变反应系统的核裂变反应会生成各类生成物,其生成物中就有一种叫石油的生成物,该生成物在长期蜕化过程后就变成煤炭。石油成分就是碳氢化合烃物,石油蜕化就是烃类衍生物的离析挥发,天然气、煤层瓦斯就是石油中的烃类衍生物离析出来的,天然气和瓦斯也是这样形成的。最后残留下来的就是煤炭了。石油蜕化为煤炭的实验,实际煤炭储量石炭纪最少我们已经作了,只是没有人去意会到它。石油蜕化为煤炭的实验就是石油的炼化过程,炼油厂就是实验室。石油炼化就是人工促使石油中的烃类衍生物离析和溢出,获得各类烃类衍生物产品(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残留下来的就是沥青。这个沥青就是煤炭成形的初始态,只要沥青中烃类衍生物进一步离析和溢出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煤炭了。

沥青演变为煤炭应该是很常见的事。比如:沥青的老化过程,沥青老化可以由结晶的块状转变为粉末松散状碳质物。还有沥青可以炼焦,在建筑工地利用沥青进行防水处理时,要熬制沥青,一旦火候(即温度)没有控制好时沥青就变成了轻质的焦炭了。

地球的地壳内,电磁场量级高,并含有丰富的碳、氢、(氧)元素及其同位素。在一些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中,丰富的碳、氢离子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频繁进行着电化反应,不断生成气体烃(石油气),大量的石油气的堆积就形成油气藏。在以后的电磁场变换中,因为电场减能,磁场增能,温度下降,石油气被冷却、压缩,失氢,逐渐向液态烃转化;经过漫长的失去氢气和液化过程,逐渐演变成黏稠的原油。黏稠的原油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中进一步降温和失氢,逐渐转化成固态的煤炭。在石油气、原油的生成过程中,少量的氮、氧、硫参杂反应中,使石油气、石油、煤炭中含有少量的氮、氧、硫等元素。

地球早期的电磁场量级较高,地壳内的碳、氢元素及其同位素特别丰富,在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中,化合生成石油气的条件好、机会多,地球上的多数煤田,都是那时候的油气田转化来的;较晚时期形成的油气藏都转化成了原油藏,年代越久,失氢越多,原油越黏稠。

在石油气、石油、煤炭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地壳变迁过程(如地震及火山爆发),如果动、植物被埋在油气层、原油层及煤层中,便产生碳化现象,这便是煤层中存在动、植物标本的原因。有的油气层、油层、煤层在地壳变迁中被分割、移位、严重变形。

该理论的证据有三:其一,宏观电场效应,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在地面促发草原和森林天然大火,印度洋水面大火燃烧。其二,在几十年前钻探无结果的地方,近几年却探出了丰富的石油气,说明石油气是近几十年内生成的。其三,普通汽油加氢,可使气油优化;煤粉在高温高压的特殊条件下加氢,可以产生类似原油的油状物及石油气,从而提炼汽油。

认识到石油气、石油、煤炭的形成过程,使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时间估计有了一定的乐观感。但,也不能太乐观了。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不过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所以新生油气藏将成为重要能源。海城大地震及唐山大地震的孕育阶段,渤海湾地区地壳内的电场活动是形成该地区油气藏的重要时期。

原油藏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几千年,几万年以上),因为人类对石油的用量和开采逐日增多,所以,石油危机将在今后五十~六十年内发生。煤的形成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百万年以上),大量的煤田已被人们开采枯竭,所以煤炭危机将发生最早。油、气、煤一般是联系在一起的,油田区一定有天然气,油田的边缘一般有富有煤田。煤中有油的痕迹也是屡见不鲜,例如:焦油煤、煤焦油、瓦斯等等。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有沙漠的地方一定有富集石油,沙漠的边缘地带一定有富集的煤田。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全球的沙漠区吧。

石炭纪:海相生物发展和陆相成煤时代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因而得名“石炭纪”。石炭纪又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与泥盆纪相比,类是石炭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新兴的最重要的类群,而腕足动物、珊瑚依旧占相当重要地位,头足类则以菊石迅速发展为主。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发展表明脊椎动物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以适应更加广阔的生态领域。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石炭纪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

石炭纪地层是新疆古生界出露最为广泛的沉积单元,对新疆地质的研究意义最为重大。这一时期早期,整个新疆以海洋环境为主,北疆地区火山活动仍非常强烈,局部时期个别地方为陆相沉积。晚期,新疆北部陆地面积迅速增大。晚石炭早期,海水退出阿尔泰山地区,石炭纪末期整个准噶尔和天山绝大部分地区隆起为陆地,南天山和塔里木、昆仑为海洋环境。

1.乌鲁木齐祁家沟的晚石炭纪动物群

石炭纪中期,博格达山包括乌鲁木齐南部山地为一巨大的海洋。在乌鲁木齐东南的祁家沟一带石灰岩中保存有大量多门类海相无脊椎古生物化石。主要有腕足类、双壳、腹足类、菊石、海百合茎、珊瑚等。此外还有类、苔藓虫、喙壳类、有孔虫等微体或不甚重要的化石。这些化石经过近30余年的收集研究,大部分经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古生物科研人员整理研究,于1981年发表于《西部地区古生物图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一书中,部分成果也由相关科研人员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古生物学报等专业杂志中,建立和命名了大批新属种,因此祁家沟作为海相古生物化石产地,与准噶尔盆地石钱滩等处在国内地质古生物界具有一定知名度。

祁家沟一带最为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化石为腕足类,其常成层富集保存,种类多,数量大。除石燕类外,最为常见的有长身贝类。主要属种有分喙石燕、新石燕、网格长身贝、线纹长身贝、戟贝、围脊贝、舒克贝、纹窗贝、轮刺贝、波斯通贝、扇房贝、拟穆武得贝等。祁家沟所产双壳类为海洋类型,其多生活在滨浅海地带,主要属种有威氏蛤、血石蛤、美铰蛤、裂齿蛤、卵石蛤等。祁家沟腹足类化石也较多,主要有全脐螺、圆脐螺、似玉螺、神螺、丰硕螺等,大多形态优美,但个体较小。菊石化石相对较少,祁家沟历年来仅发现十余枚,成果已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属种为新诺利菊石、索莫霍菊石、始亚洲菊石等几个属种。

此外,祁家沟所发现的单体四射珊瑚有提曼珊瑚、杯珊瑚、顶柱珊瑚等,床板珊瑚主要有笛管珊瑚、多壁管珊瑚等,呈复体礁状。

祁家沟地区石炭纪与二叠纪地层为连续沉积且石炭纪化石丰富,对研究新疆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年代界线及天山地质演化史具有一定意义。因为新疆北部地区这种连续沉积剖面较为少见,因此常有国内地质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祁家沟剖面具备地层露头好、化石丰富、沉积连续、交通方便等特点和优势。事实上,在地质业内,这一点早已得到肯定。从1977年在新疆召开的北方槽区会议开始的多次重要地质会议,祁家沟剖面一直作为一条参观剖面。国内也有多位地质学院士和大批地层古生物专家在此进行工作和考查。新疆地矿系统及大专院校地学部也将本区作为剖面教学、野外业务培训及比武的基地。

从地质科研、地质教学方面讲,祁家沟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应该说具有较重要价值,虽然基础科研采集和研究已在20世纪80年代间基本完成,但还需给予适当保护以备后人进一步研究之需。

2.奇台石钱滩的晚石炭世动物群

石钱滩位于奇台县北将军戈壁双井子东南一带低山区,是3亿年前晚石炭世一处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史前海相古生物化石保存地。最早研究该地化石的是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他将保存这些化石的地层命名为“石钱滩建造”和“双井子建造”。这里保存的化石有棘皮动物海百合和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头足类、双壳类、苔藓虫类等多门类海相化石,且大多比较完整,其中相当一部分经研究为《新疆古生物图册》中的经典分子和新属种。石钱滩目前也成为奇台县的旅游景点之一。

所谓“石钱”,是棘皮动物海百合茎体化石风化破碎的产物,其呈圆的石片状外轮,中间有个圆孔、五角形孔,外形像古钱币而得名。海百合茎化石在古生代演化不明显,在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并不是主要化石门类,鉴定地层时代的意义不大。但茎、碗、冠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形如树状植物,具有一定观赏性而受到人们喜爱。

石钱滩最有地层研究意义的化石是腕足、珊瑚、头足类(鹦鹉螺和菊石)、双壳类,其属北方型动物区系,冷温水交界地带的产物,生物区系独特。腕足化石以分喙石燕、扇房贝、直形贝为主,属种丰富;鹦鹉螺以卷曲状鹦鹉螺为主,菊石为缝合线精美的腹菊石类;双壳类以海扇、蛤类为代表。这些介壳和海百合化石经漫长的风化,自然剥离而出,保存极为完好,易于鉴定和研究,加之生物类型独特,因而受到古生物界的关注。对该动物群的研究工作迄今仍在进行之中。

3.乌什燕子山

乌什是阿克苏西部一座偏远的小城,燕子山又叫乌赤山,位于县城西,是一座200多米高的小山。山体为石炭纪灰岩,因产石燕类腕足化石,故有燕子山之称。目前地方政府已在附近修建燕泉公园,燕子山也成为阿克苏地区的旅游景点之一。燕子山产腕足等多门类化石,其中以石燕类的分喙石燕、新石燕为多。石燕化石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这里再作一些介绍。

作为中药用的化石中,除龙骨(脊椎动物化石)外,石燕恐怕也是最常见的了。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石燕有清凉解毒、镇静安宁的作用。但从其化学成分来说,基本上是碳酸钙,与一般的石灰岩并无差别。只是埋藏在地层内的时间很久,一般都有几亿年的历史,与普通碳酸钙有所不同是碳酸盐交代化石体形成的,是否就因为这一原因才能作医药之用?目前科学上还无法解释。

古生物学的研究早已证实石燕是一种古代海洋中营固着生活的腕足动物的化石,而不是燕类或蝙蝠化石。那为什么会把它当作飞燕的化石呢?说来话长,早在晋代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在其所著《启记》中曾提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可算是有关石燕化石的最早记录。但从此以后,就认为石燕是飞燕的化石,遇风雨,还能“起死回生,”鼓翅飞翔呢!这位大画家的一句话,竟谬种流传,贻误非浅。

此后,北魏时代的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年)在其名著《水经注》中就有类似的沿用记述:“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有石绀而状燕,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雨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这段文字,颇有绘声绘色之妙。说的是祁阳石燕山,出产变成石头的蚶子,形态像燕,有大有小,若母子之分。每当雷雨之际,石燕会像燕子似的飞翔起来。据目前掌握的地质资料核查,祁阳广布晚泥盆世的海相地层,特别在石灰质岩层内,盛产石燕化石,由于《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的古典名著,石燕会飞的论述令人相信,以致广为流传了。

到了唐代,开始注意到石燕有治病的功能,于是入药。同时,也对传说中的石燕是否会飞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回答。如李(公元584~669年)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中提到“永州祁阳西北一十里,有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小,坚如重石也。俗云,因雷雨则自石穴中出,随雨飞坠者,妄也。”这段见解独到的文字,指出石燕的形态与蚶子相似,又坚如石,沉重。但不会飞,将其视作飞燕,是风马牛不相关的。

新疆泥盆纪-石炭纪石燕化石相当丰富,燕子山仅因距县城较近的优势成为一处此类化石产地的代表,塔里木西南缘、南天山尚有许多保存完整尚未开发的石燕化石产地。石燕类是腕足化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大类群,其从志留纪到二叠纪地层均有产出,由于形状多样,纹饰发育,是腕足类中划分地层最为重要的化石,二叠纪末期,全部灭绝。

4.管孔石燕、大长身贝和细线贝

新疆早石炭世早期的代表腕足化石为管孔石燕,这类腕足仅见于北天山和其以北的准噶尔地区,为北型生物区系的腕足化石,国内见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早石炭世晚期为世界性的大海侵时期,整个天山和塔里木地区皆为海洋环境,沿海岸浅水地带普遍生活有两种大型腕足类——大长身贝和细线贝,这两种腕足类为中国南方早石炭世的典型化石,在大海侵时期分布跨越天山,但未出现于准噶尔地区。北天山是早石炭世两大腕足类群的分界线,但在有限的区域内两大腕足类群叠覆共存。今天,这两种化石是早石炭世的标准化石,由于其易于发现和鉴定,对新疆石炭纪地层研究很有意义。在伊犁等地的该期地层中,这种化石常呈介壳层产出,为昔日海滩的最好见证。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杨式缚曾对博罗科努山北坡共存的两种腕足动物化石群进行过系统采集研究,于1964年出版了相关专著。

5.新疆的蜓与菊石

除腕足、珊瑚等化石外,新疆石炭纪蜓和菊石化石也非常丰富,并对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的价值。蜓是全球石炭纪灰岩中多见的一种特殊的有孔虫化石,大米粒般大小,原名纺锤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中国首次研究这种化石将其译为蝌化石,目前简称为。从早石炭世晚期出现,二叠纪末灭绝,因演化迅速,为石炭纪—二叠纪的标准化石,对全球石炭纪-二叠纪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相当重要。新疆石炭纪化石丰富,天山、昆仑山普遍可见。含密集的石灰岩经磨制抛光,可供观赏和作为高档建材。

菊石从泥盆纪开始出现,到石炭纪成为一种重要化石。菊石体内用于支撑壳体的隔壁因加固需要,从简单到复杂弯曲演化迅速。隔壁与外壳体衔接处形成的复杂线体叫缝合线,各时代各属种的菊石缝合线千姿百态,其如同一种古老文字,使菊石成为化石界最为理想的、可以准确确定地层时代的标准化石,同时也使菊石的美观度大大增加,菊石也因此而得名。新疆石炭纪菊石是我国保存最好、分布层位最多的地区,以准噶尔、天山和喀喇昆仑为主要产地。依据菊石属种建立的化石带相当于时间带,可以把石炭纪分的很详细。

新疆石炭纪的古植物化石也较为丰富和独特,从早石炭晚期起,新疆局部地区有陆地存在,大体以天山为界,北属安加拉植物群,南为华夏植物群,是研究石炭纪植物区系的理想之地,所产的准安加拉羊齿、脉羊齿化石是两大古植物区系的代表性属种。但总体而言,石炭纪的新疆陆地面积小,大型乔木类植物少,除昆仑山前局部地区外,没有形成可供开采的煤矿。新疆大量的煤均形成于侏罗纪。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温人昭浅(2022-06-10 05:09:39)回复取消回复

    、大长身贝和细线贝新疆早石炭世早期的代表腕足化石为管孔石燕,这类腕足仅见于北天山和其以北的准噶尔地区,为北型生物区系的腕足化石,国内见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早石炭世晚

  • 晴枙同尘(2022-06-10 10:19:49)回复取消回复

    皮动物海百合茎体化石风化破碎的产物,其呈圆的石片状外轮,中间有个圆孔、五角形孔,外形像古钱币而得名。海百合茎化石在古生代演化不明显,在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并不是主要化石门类,鉴定地层时代的意义不大。但茎、碗、冠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形如树状植物,具有一定观赏性而受到人们喜爱。石钱

  • 痴者卮酒(2022-06-10 10:47:40)回复取消回复

    乔木类植物少,除昆仑山前局部地区外,没有形成可供开采的煤矿。新疆大量的煤均形成于侏罗纪。

  • 颜于弥繁(2022-06-10 12:59:08)回复取消回复

    标准化石,同时也使菊石的美观度大大增加,菊石也因此而得名。新疆石炭纪菊石是我国保存最好、分布层位最多的地区,以准噶尔、天山和喀喇昆仑为主要产地。依据菊石属种建立的化石带相当于时间带,可以把石炭纪分的很详细。新疆石炭纪的古植物化石

  • 舔夺奢欲(2022-06-10 07:57:41)回复取消回复

    0万年前到180万年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石炭纪、二叠纪是世界和我国极重要的成煤期,但是具体到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就有不同。石炭纪、二叠纪时期,我国华北广大地区有着广阔平坦的沼泽地形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给植物的生长和煤炭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华北地区的许多煤田都是在这个时期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