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心理健康课的调查问卷(师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我想用
- 2、求一份完整的心理调查问卷,20题左右,附加完整问题答案,急,谢谢。
- 3、急需一份中学生(最好是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相应评析标准 一定要有相应评析标准!!!我找到了不少
- 4、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你觉得你的性格怎么样
- 5、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拜求各位帮忙选一下~~
- 6、急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我想用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校 年级 班级
指导语:下面是有关你近一段时间内心理状态的一些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思考。你做完问卷之后,由你亲自交给我们,我们为你绝对保密,不要有任何顾虑。
每个题目后都有五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按照程度高低用1、2、3、4、5来表示:1、无 2、偶尔 3、时有 4、经常 5、总是 注意:①每个题目后只能选择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画圈 ②每个题目都要回答。
题 目
1无
2偶尔
3时有
4经常
5总是
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1 2 3 4 5
2、我的心情时好时坏
1 2 3 4 5
3、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
1 2 3 4 5
4、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1 2 3 4 5
5、我感到苦闷
1 2 3 4 5
6、我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1 2 3 4 5
7、我的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1 2 3 4 5
8、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1 2 3 4 5
9、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
1 2 3 4 5
10为确保准确,做事必须做得很慢
1 2 3 4 5
11、我的想法总与别人不一样
1 2 3 4 5
12、总担心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
1 2 3 4 5
13、容易哭泣
1 2 3 4 5
14、我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1 2 3 4 5
15、我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 2 3 4 5
16、经常责怪自己
1 2 3 4 5
17、当别人看我或议论我时感到不自在
1 2 3 4 5
18、感到别人不理解我,不同情我
1 2 3 4 5
19、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1 2 3 4 5
20、我觉得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1 2 3 4 5
21、大叫或摔东西
1 2 3 4 5
22、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1 2 3 4 5
23、必须反复洗手或反复数数
1 2 3 4 5
24、总感到有人在背后议论我
1 2 3 4 5
25、时常与人争论、抬杠
1 2 3 4 5
26、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 2 3 4 5
27、我作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
1 2 3 4 5
28、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1 2 3 4 5
29、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1 2 3 4 5
30、老师对我不公平
1 2 3 4 5
3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
1 2 3 4 5
32、我对同学忽冷忽热
1 2 3 4 5
33、上课时总担心老师会提问自己
1 2 3 4 5
34、我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1 2 3 4 5
35、我对老师时而亲近,时而疏远
1 2 3 4 5
36、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敢搞紧张
1 2 3 4 5
37、别的同学穿戴比我好、有钱,感到不舒服
1 2 3 4 5
38、我讨厌做作业
1 2 3 4 5
39、家里的环境干扰我的学习
1 2 3 4 5
40、我讨厌上学
1 2 3 4 5
41、我不喜欢班里的风气
1 2 3 4 5
42、父母对我不公平
1 2 3 4 5
43、感到心里烦躁
1 2 3 4 5
44、我常常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
1 2 3 4 5
45、我的感情容易受到别人的伤害
1 2 3 4 5
46、觉得心里不踏实
1 2 3 4 5
47、别人对我的表现评价不当
1 2 3 4 5
48、明知担心没用,但总害怕考不好
1 2 3 4 5
49、总觉得别人在跟我作对
1 2 3 4 5
50、我容易激动和烦恼
1 2 3 4 5
51、同异性在一起时,感到害羞不自在
1 2 3 4 5
52、有想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
1 2 3 4 5
53、我对父母时而亲热时而冷淡
1 2 3 4 5
54、我对比我强的同学并不服气
1 2 3 4 5
55、我讨厌考试
1 2 3 4 5
56、心里总觉得有事
1 2 3 4 5
57、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1 2 3 4 5
58、有想摔东西的冲动
1 2 3 4 5
59、要求别人十全十美
1 2 3 4 5
60、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但能力并不比我强
1 2 3 4 5
求一份完整的心理调查问卷,20题左右,附加完整问题答案,急,谢谢。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
指导语:以下问题是为了了解并增进你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调查,请你按照题号顺序阅读,在你最近一年中,常常感觉到、体验到的项目的题号选择“是”,没有感觉过的项目的题号上划“否”。注意只有两种选择。请认真地填写。
1. 食欲不振
是
否
2.恶心、胃口难受、肚子疼
是
否
3.容易拉肚子或便秘
是
否
4.关注心悸和脉搏
是
否
5.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是
否
6.牢骚和不满多
是
否
7.父母期望过高
是
否
8.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
是
否
9.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是
否
10.不想见人
是
否
11.觉得自己不是自己
是
否
1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是
否
13.悲观
是
否
14.思想不集中
是
否
15.情绪起伏过大
是
否
16.常常失眠
是
否
17.头疼
是
否
18.脖子、肩膀酸痛
是
否
19.胸疼憋闷
是
否
20.总是朝气蓬勃的
是
否
21.气量小
是
否
22.爱操心
是
否
23.焦躁不安
是
否
24.容易动怒
是
否
25.活着没意思
是
否
26.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
是
否
27.记忆力减退
是
否
28.缺乏耐力
是
否
29.缺乏决断能力
是
否
30.过于依赖别人
是
否
31.为脸红而苦恼
是
否
32.口吃,声音发颤
是
否
33.身体忽冷忽热
是
否
34.注意排尿和性器官
是
否
35.心情开朗
是
否
36.莫名其妙地不安
是
否
37.一个人独处时感到不安
是
否
38.缺乏自信心
是
否
39.办事畏首畏尾
是
否
40.容易被人误解
是
否
41.不相信别人
是
否
42.过于猜疑
是
否
43.厌恶交往
是
否
44.感到自卑
是
否
45.杞人忧天
是
否
46.身体倦乏
是
否
47.一着急就出冷汗
是
否
48.站起来就头晕
是
否
49.有过失去意识,抽筋
是
否
50.人缘好受欢迎
是
否
51.过于拘泥
是
否
52.为忧郁不决而苦恼
是
否
53.对脏很在乎
是
否
54.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
是
否
55.觉得自己有怪气味
是
否
56.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
是
否
57.总注意周围的人
是
否
58.在乎别人视线
是
否
59.觉得别人轻视自己
是
否
60.情绪容易被破坏
是
否
61.至今为止,你感到在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吗?
有
没有
62.曾经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吗?
有
没有
63.至今为止,你曾经接受过心理卫生的咨询和治疗吗?
有
没有
64.如果你有健康或心理卫生方面想要咨询的问题,请写在下面的文本框内
有
没有
量表简介: 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该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为我国高校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心理健康调查而使用。有利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早期发现,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同时起到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
UPI测验完成后,需要计算的只有一个指标,即总分。UPI问卷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UPI总分的计算规则是将除测伪题以外的其它56个题的得分求和。因此,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
UPI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办法、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入学动机等。
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由 60 个项目构成。其中 4 个项目是测伪尺度(lie scale),其题号是5、20、35、50。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
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
UPI的筛选标准如下所示:
第一类筛选标准: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
(1) 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
(2) 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
(3) 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
(4) 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
第二类筛选标准: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
(1) 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
(2) 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
(3) 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第三类筛选标准:
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UPI结果的评价与分类:
第一类学生中, 通过进一步的诊断被认为确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 该类学生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咨询。
没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B类学生,该类学生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没有任何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C类学生。
急需一份中学生(最好是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相应评析标准 一定要有相应评析标准!!!我找到了不少
中学生心理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
你们好!下面这份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作个了解,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试哦,请放心作答。
班级 性别 年龄
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
A.过大 B.过小 C.还可以
2、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A.是 B.有时觉得 C.从没有
3、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
A.老师的期望 B.家庭的期望 C.自己的期望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
A.会 B.极少 C.不会
5、你能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枯燥无味的事情()
A.能 B.偶尔可以 C.不能
6、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
A.情绪波动很大 B.和以前一样 C.更加努力D.认为自己很无能
7、你经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8、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A.完全可以 B.只能完成某几门 C.只能选择性地完成每门部分作业
9、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评价()
A.是 B.没想过 C.从没有
10、你认为怎样学习效果会好点()
A.共同学习 B.孤军奋战C.没想过
11、你在学习上的时间分配()
A.对喜欢的科目下狠功夫 B.平均分配C.对不喜欢的放任自流
12、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会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A.会 B.有时会 C.不会
13、你最佩服的人物是( )
A.伟人 B.明星 C.父母 D.班上成绩冒尖的同学
14、当大家注视你时,你会()
A.不好意思 B.无所谓C.自豪
15、对着镜子时,你注意的是自己的()
A.优点 B.缺点 C.没想过
16、别人批评你时,你会()
A.接受批评 B.为自己辩解C.不知所措
17、你的好友获奖了,你会感觉()
A.和他一样高兴B.不舒服C.与自己无关
18、你对自己的穿着要求是( )
A.一定要穿名牌 B.无所谓 C.只要整洁大方就可以。
19、假如你碰上有人敲诈威胁你,你的做法是( )
A.自认倒霉 B.求得老师、父母的帮助
C.找有义气的哥们帮忙 D.自己想办法躲过去
20、你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 )
A.很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21、你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 )
A.很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22、你对父母亲近感的程度是: ( )
A.很亲近 B.一般 C.不亲近
23、你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 )
A.体育活动 B.上网打游戏 C.读书看报 D.和朋友聊天游玩
24、你和父母的交流沟通情况是( )
A.有心事就和父母说 B.除非父母问你才说
C.不和父母说任何事 D.什么事都和父母说
25、你认为目前影响你学业的最大因素是( )
A.学习方法 B.情绪 C.教师的授课水平 D.学校学习环境
26、你认为影响你情绪的最大因素是( )
A.人际关系 B.学习成绩 C.家庭困扰 D.学校管理制度
27、你最痛恨的社会丑恶现象是( )
A.腐败 B.损公肥私 C.损人利己 D.制假造假 E.违法犯罪
28、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否依赖朋友( )
A.不是,独自面对 B.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 C.偶尔会 D.完全是
29、你是否受过很大挫折?你能否面对( )
A.受过,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B.受过,能承受,没问题
C.没受过,但应该能承受 D.没受过,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
30、你是怎么看待早恋现象的( )
A.支持,早恋是青春期正常需求 B.反对,早恋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C.无所谓,早恋可以成为美好回忆,但要三思而后行
31、你身边的同学早恋的多吗( )
A.有很多人 B.很少 C.没有
32、你看到周围同学谈恋爱,你的反应是( )
A.认为很正常 B.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对 C.羡慕他们 D.嫉妒他们
33、 在你的身边如有同学恋爱,你觉得他们主要目的是( )
A、随便玩玩,消磨时光 B.真正的感情 C.朦胧而不成熟的感情 D.没想过
34、 你希望家长和老师在早恋问题上持怎样的态度是( )
A.引导 B.禁止 C.不理睬 D.不知道
35、对于有些学生自杀的行为,你认为( )
A.是一种解脱 B.太可怜了,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C.不孝,父母白养了这么多年 D.这种人早死好,以免危害社会
36、当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时你会( )
A.找心理咨询师咨询 B.向同学倾诉 C.向父母说 D.向老师咨询 E.自己解决
37、假如你遇到不顺心的事,你通常会向谁倾诉( )
A.家长 B.老师 C.朋友 D.其他,找网友,心理医生
38、若开设了心理咨询点,你是否会去咨询( )
A.会 B.不会 C.不知道D.其他,看情况
39、如果你愿意去咨询,你希望用什么方式( )
A.面对面交谈B.电话 C.书信 D.网络E.随便
40、开放性题目:你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心理调查问卷情况汇报
2008-10-20
针对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几年来积累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和经验,特开展中学生心理调查问卷。这次问卷调查活动时间是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第七节课。活动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下面就同学们在问卷上反映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对象和数量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的是对七、八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以76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测试。经过筛选回收有效问卷741份,七年级是387人,各班是59、61、57、52、52、55、51人。八年级是354人,各班是52、47、47、56、53、51、48人。
二、调查出的主要问题
1、在学习方面的问题。
在741份问卷中有568人提出此类相关问题。在统计时只要和学习有关联的就将其统计在内。七年级有303人,各班是50、40、44、44、45、37、43人。八年级有 265人,各班是39、39、34、41、41、37、34人。这类问题占76.65%。虽然各个学生提问的方式不同,着重点不同,涉及面较广,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重视自己的学习,把它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且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大部分由学习问题而引起。简单举例如下:
(1)如何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学习压力过大,各方面都施加压力,太烦了。
(3)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4)为什么自己下了功夫后,学习还是不好呢?
(5)成绩一定代表我们的学习吗?
(6)为什么教师总以成绩取人,把成绩看得很重?
(7)听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
(8)教师的作业太多,写不完,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9)如何更好地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
(10)怎样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成绩?
(11)如何调整考前的心态?
(12)怎样学习数学和英语?
(13)如何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14)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15)如何安排学习时间?
2、人际关系问题。
在741份问卷中有61人提出此类相关问题。七年级有30人,各班是5、6、6、2、2、6、3人。八年级有31人,各班是4、5、4、6、3、3、6人。这类问题占8.23%。简单举例如下:
(1)交友问题。
(2)与老师怎样沟通?
(3)父母基本上不了解我,我没法与他们敞开心扉地交谈?
(4)害怕老师批评,受到批评后心里很压抑。
(5)教师偏爱好学生,觉得老师不喜欢我。
(6)父母的唠叨,使自己很烦。
(7)父母的严格让我无法忍受,只许学习,不能干别的事情。
(8)好朋友真难找,我想有朋友。
(9)家长只看重学习,考好了把儿女当宝,考不好,打骂。
(10)讨厌课程和老师。
3、情绪问题。
在741份问卷中有34人提出此类相关问题。七年级19人,各班是4、6、2、2、0、2、3人。八年级有15人,各班是2、2、2、2、1、2、4人。这类问题占4.58%。简单举例如下:
(1)我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2)感觉自己很无能,一无是处。
(3)不知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开心。
(4)害怕别人不理我。
(5)家庭对我期望很高,我感到力不从心。
(6)为什么老有人欺负我。
(7)考试失利的情绪问题。
(8)我的家庭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9)面对家长会,我的情绪就不好,紧张害怕。
(10)时间安排太紧了,我无法放松。
4、早恋问题。
在741份问卷中有21人提出此类相关问题。七年级有7人,各班是0、2、0、2、1、2、0、人。八年级有14人,各班是2、1、4、3、1、1、2、人。这类问题占2.83%。简单举例如下:
(1)异性交往问题。
(2)男生、女生之间存在真正的友谊吗?
(3)认为学校不应该扼杀早恋。
(4)我暗恋一个人,不知道如何是好?
(5)如何摆脱喜欢我的人,让他死心?
(6)想靠打架和早恋出名的心理十分严重。
(7)如何面对早恋行为?
(8)喜欢一个人就代表学坏吗?
(9)对异性产生好感,该怎么办?
(10)早恋有哪些危害?
5、其他方面问题。
在741份问卷中有56人提出此类相关问题。七年级有28人,各班是0、7、5、2、4、8、2人。八年级有28人,各班是5、0、3、3、7、8、2人。这类问题占7.56%。简单举例如下:
(1)课余活动不丰富。
(2)如何戒除网瘾。
(3)学习环境应该有所改善。
(4)学费问题。
(5)自己控制不住玩,做什么都没有意志。
(6)注意力无法集中。面对身边不文明的事情,我该怎么办?
(7)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慢?
(8)环保,不要破坏环境。
(9)需要多一些自由。
(10)想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习类的问题占的比例较大,和以往的调查有所不同,此次问卷的可信度不高。究其原因有,一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接触比较少,了解和掌握不够,二是对自己的心理没有正确的认识。三是学生心存顾虑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四是各班的心理小教员对此次问卷的讲解不够详细,指导不到位。五是前期的宣传力度不够。
四、解决和改进措施
1、我一直都抱着一种最真诚的态度希望能够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但这段时间里,我承认在沟通方面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全面,接下来我会主动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同学们的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心理需要,多主动与同学们谈心,接触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
2、立足课堂,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游戏活动,问题辩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介绍一些较好的心理书籍,贴一些有助于减压的美文,发一些心理小测试,做几期电视节目。
4、关于网瘾、游戏瘾的问题,我已经作过一定的努力了,我将继续寻找有效的方法,帮助部分同学戒除网瘾、游戏瘾。
5、针对考试提一些建议,介绍一些减压的方法,关注同学们的考前心理。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组织一次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一次大型心灵互动活动,让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一次近距离接触。
7、针对学习类问题,举办一次全校专题辅导讲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8、针对各班的不同心理问题,举办班级的团体咨询辅导。
9、继续做好四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辅导。
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你觉得你的性格怎么样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希望对你有帮助!
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主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方法,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这六个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从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工程、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育”常规活动、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四个方面提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建议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效果及学生的成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近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一篇权威报道,报道的标题为《二成中 ......
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拜求各位帮忙选一下~~
A C C C B BC A C BD BEF C BE B ABCDEFG D
急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张大均等人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他们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这项研究所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简单明晰,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而且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整体上是否与中学生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台湾学者黄光国认为,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个体应具备如下特征: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黄先生提出的上述看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其中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这几个方面是在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界面上谈人的素质结构,属于上述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
刘华山从理论上对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上述七个因素分别反映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与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与社会、对他人与团体、对知识与信息、对实际事物、对困难与压力情境七个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这七个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但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或修正完善。
回答者:往事无言 - 助理 二级 12-5 10:11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1)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