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心理健康生命的价值)
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
(1)有正常智力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因为智力是人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
(2)成为情绪控制的主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情绪安定,积极向上,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
康不可少的条件,又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在: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4)良好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经常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指有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
清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适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实现与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质应具有: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救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有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情绪和行动,不放纵任性。
(6)具有完整与健康的人格
人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的健康。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还不能说他有健康的
人格。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康人格。健康的人格特征:
1)自我意识延伸
心理健康者会主动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投入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一个人昕投入的活动、与他人关系和观念越多,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自我与他人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者对别人有同情心,有爱的能力,能够真正地同别人发生相互作用,给予别人温暖、理解和亲密。这种能力又能使他们容忍他人的不足和缺陷。
3)有情绪安全感
心理健康者自身没有不安全感,他们可以接受自己好坏优势各个方面,不受自己的情绪支配(象神经官能症患者那样),对挫折、恐惧和不安全感具有耐受性。
4)知觉客观
他们能无歪曲地知觉现实,与实际保持联系,并实在地接受现实。
5)有各种技能,专注于工作
全心全意地投入某种工作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且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必要条件。心理健康者具有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能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现实
心理健康者的自我形象是现实客观的,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和现状。
7)人生观统一
心理健康者行为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具有目的意识,对工作有使命感,是他们生活的基础。他们的价值体系是一贯的,统一的,并可将其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7)生理发育阶段符合发展的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学校、社交、功课等等)
2、平稳的心态和心境(比较稳定的情绪也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3、积极的思维(简单的讲就是能苦中作乐)
4、实现自我价值的挖掘与最大化(这个比较空乏,但是如能做到必定是个有高度的人!!!太难了,我也在努力实现)
心理健康在职场的价值与意义,你知道是什么吗?
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我觉得最大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能够防止这些在职场当中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的工作人员产生抑郁和暴躁的情绪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因为通过这些就可以有效的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bai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因此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②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③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④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到质的过程。心理健康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我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注意预防和消除各种心理疾病的因素,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多数人的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如果发现学生有精神疾病的症状,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其在量变过程中停止和消失;如果他们确实患有精神疾病,应尽快给予积极治疗,以便他们能尽快康复。
扩展资料: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者面临的共同紧迫任务。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就是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定期的教育培训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智力训练、学习中的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自我修养指导、性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
这是针对少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矫正训练的教学内容,大多属于矫正范畴。具体包括学习适应问题的辅导与调整,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学习疲劳等问题。
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焦虑等情绪调节和辅导:常见的行为问题,如多动症、撒谎、打架、胆怯行为的辅导和矫正,身心障碍,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强迫症的治疗和矫正。
开放办学,促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特色。
1.利用校长委员会的平台与家长讨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通过心理邮箱、家长委员会提案等方式参与学校教育。
2.学校每年还举办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更上一层楼。
3.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多年来,我们一直与中国女子大学的老师们合作,就如何缓解学习压力、高考前的心理放松、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为毕业成绩提供指导。与北京市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部合作,为班主任分析、诊断和纠正心理案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保持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调整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使他们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
那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指的是什么心理学上讲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体。
人格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既有成熟的和健全的人格;也有不成熟的和不健全的人格。比如说,有些青年有病态心理或心理疾患,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就是由于人格不健全或者不成熟的缘故。
日常生活里讲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太差”,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的“品格”或“品德”讲的,是侧重从道德的、伦理的角度谈论人格的。而心理学上讲的人格,则是侧重从社会意义上讲的,指的是每个人的心理特点的总体。
正是因为人体是个统一体,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综合体,所以,对于心理活动这个综合体的理解与解释,以及了解它的方法与技术,都不要形成“非此即彼”的概念,用孤立、单一的因素来分析、判断。比如说,简单地用“好”与“坏”、“好人”与“坏人”的概念是无法从心理学上解释人格的。这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人的人格特质,既有健全的、成熟的一面,也有不健全、不成熟的一面。而在“健全”与“不健全”,或者“成熟”与“不成熟”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等级;同时,一个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他的人格是不断地逐渐发展着的。
心理科学如今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由于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是多因素的,因而过去盛行的那种“单一支配论”,也就是说,企图把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用一个简单的基本原则加以解释的理论,已经逐渐被淘汰,而代之以多因素分析的理论。
由于心理活动这个综合体的量与质,都最终取决于人的人格如何而定,因而,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朝着健全、成熟的人格方向发展。诊断与治疗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也应当综合治理,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有人可能发觉,在有些心理学著作里,不用“人格”这个词,而用“个性”这个词,比如说“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心理特性”等等。你或许要问,为什么我们不干脆也用“个性”这个词呢?这由于“个性”这个词还隐含着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这层意思,而“人格”则可更加明确地显示出一个人的心理特点的总体这个深刻含义。所以,还是用“人格”这个词更好些,更能科学地说明问题。
末了,还想着重指明的一点是:不管是从伦理学的观点出发也好,或者是立足于心理学的观点也好,说到底,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和信仰。每个人多种多样的需要、愿望、目标、思想和行动等等,都是受人生观所支配的。换句话说,就是受一个人的统一人格所支配的。尽管每个人的具体的需要和愿望等等,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同他的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与信仰相一致,并受它的制约。如果不是这样,比如,欲望背弃了信仰,私欲和良心相冲突,行为和认识失调、以至相互矛盾;那么最终势必造成自己自觉的思想意识控制、统一、协调不了自己的正常行动,从而导致人格分裂,使自己心理失常,形成心理疾病。与此相反,我们的无数英雄先烈,他们虽然身处逆境、身陷囹圄,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真理必胜、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仰,因而,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始终是强者,是乐观者。
这一点,对于正处在开始稳固地树立人生观和信仰的年龄阶段的青年人说来,尤为重要。许多青年人都曾困惑地提出:“人生为何?”“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该怎样生活才有价值?”等等疑问。由于一时找不出明确的答案,或者答案不正确而导致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的青年,是颇有人在的。所以,对于我国当代青年说来,牢固地树立科学的、革命的人生观与信仰,保持与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相互和谐一致的统一人格,是至关紧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永远地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