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养追踪246(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目录一览:
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其实它包括心理健康素养追踪246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的心理健康素养追踪246,第一个它是主要包括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心理健康素养追踪246他在工作上,还有与人相处的时候,他的心里都是非常正常的,不会因为一些小的问题而产生一种偏激的行为。第二种其实就是说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或者是与自己的家人,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候。都是非常正常的。能够和大家友好的和平的相处。第三个就是能够在对待事物的认知方面都能够以客观的心态去对待。能够保持心里的平静,平衡,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要想培养好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话,那么我们平时的话一定要多学习,多读书,多了解社会。通过摄取不同的社会各个方面的有益的知识来丰富我们自己,让我们对于整个社会还有整个人文知识都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是有心理健康素质的基础。平时的时候,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多选择一些心灵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朋友和他们坐在一起,心理健康素养追踪246你会发觉你自己的心态也非常好,也非常健康。平时要多看一些书籍,关于心理方面的书籍,处理好自己的个人以工作上的事情。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使自己能够得到社会责任感,那么你就会发觉你自己的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
如何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心理健康素养追踪246,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心理健康素养追踪246;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心理素质良好的标准马斯洛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素养 名词解释
一.心理健康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含义:
1.心理健康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两个关键字:“持续”和“心理”。不能因为存在短暂或一过性的心理就认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不能因为身体疾病就怀疑心理也出现了问题。
2.这种心态的最低标准是没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至少在患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期间不能认为是出于心理健康状态。一些人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此过程中也不能认为是心理健康的。
3.心理健康的常态表现是自身及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个体能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其中包括能够充分发展自身的潜能,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能够有成效地从事职业活动,能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4.这种状态不是指心理或精神上的完美。心理健康并不是指马斯洛提出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实际上大部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一种平静的、愉悦的心理状态,偶尔也会遇到各种烦恼,也会存在暂时性的焦虑或一次性的情绪低落,但从总体上讲还是处于心理健康状态的。
二.适应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躯体化障碍和人格障碍等是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异常问题。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
2.性别和年龄因素与心理健康异常存在一定的关系。
3.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4.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异常的关系是存在的。
5.个体认知评级与心理健康也有关系。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包括生活事件、长期压力、器质性病变等因素。
1.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异常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所谓的生活事件是指对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产生明显影响的重大的或突发的事件。包括结婚、生育、晋升、子女升学等。
2.长期的压力
与突发性或一过性的生活事件不同,来自职业和生活的压力是一种长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压力和生活琐事。
3.器质性的病变
感染、创伤、躯体疾病等器质性因素与心理健康异常存在密切关联,有些甚至是致病因素。
以上就是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和责任之一,全员、全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同时,作为教师应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什么?内容要哪些?只有知道了原则,掌握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对每个阶段需要对学生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耳熟能详,才能在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新修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根据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
1.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
2.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3.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4.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
5.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
3.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4.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绪;
5.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
6.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
2.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4.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
5.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
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二:
1.现在健康理念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全人的健康是现在生活中实践活动着的每一个人类成员,在其生命活动的整个发展阶段,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全人健康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主系统及其活动环境的全面健康 全人健康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各个阶段的全健康 全人健康是包括人类全体成员在内的全员健康 现在健康理念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 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 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2、心理卫生运动三阶段
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主义精神疾病的预防 从关心身体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
3、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是现实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良性功能关系 心理健康本质特征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现实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
4、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主观经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心理成熟标准、生理学标准
5、心理健康标准
首先考虑个体生命活动的差异,这种差异典型地表现在个体的年龄发展阶段中。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个体的实践任务虽然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现实关系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6、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
1、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内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教育活动。在最终目标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2、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 都是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
注重建立助人者与求助者的良好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 工作范围相似
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定位
是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
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所有这些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完整教育系统从涉及内容来看,主要也是属于教育学范畴
教育学家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教育学,是教育学的题中之义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定位旨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的。在本质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
6、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重点发生转移 教育形式发生互补 重视加强早期教育 教育力量日整合 教育技术日新月异 教育理论多元融合 逐步开设相关课程 重视教育的绩效作用 主义本土特色研究 强化从业人员素质
7、我国发展趋势
普遍化,重点化,整合化,现代化,本位化,专业化,本土化
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1、目标的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制约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制约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教育作用
2、构建目标的依据
以我国学校教育目的为依据
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依据
3、构建目标的原则
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相协调 在出发点,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 在言语描述上,坚持抽象性与操作性相兼顾 在逻辑体系上,坚持整体行与系统性相统一
4、目标结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
5、认知目标:开发自我智能、掌握学习策略、改善学习品质
6、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社会性情感品质和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认知和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 情绪主导和情绪平衡 情绪控制和情绪宣泄 情感发展和情感培养
7、意志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意志品质:意志的独立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毅性,意志的自制性
8、个性目标:促进社会适应,完善个性品质
9、基础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基本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健康 最终目标:开发心理智能,达到自我实现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原则
生活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主体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积极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全体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2、生活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全面性,活动性 主体性原则:要从满足学生的正确需要入手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尽其所能,全面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 尊重学生的选择 对学生一视同仁
积极性原则:坚持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坚持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早
全体性原则:制订教育计划要着眼于全体学生 要注意每个学生机会
注意学生的特殊需求并给予实际帮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习心理指导、智力训练、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职业指导、休闲指导
2、学习心理指导
必要性:学习心理活动是学生主导的心理活动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学会如何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具体内容:学习方法指导(意义:扩大学习范围,掌握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指导(与学习关系:对学习推动作用,学习对学习动机的反馈作用) 学习兴趣指导 学习习惯指导 应试教育指导 3、智力训练 智力概念:抽象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校智育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核心任务 内容: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
使学生正确认识智商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正确认识男女智力差异 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 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参加智力训练
具体目标:语言符号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认识能力
4、情感教育
必要性:情感教育能促进品德的发展 情感教育能促进认知的发展 情感教育能促进身体健康的成长 内容:培养积极的情感、调控消极情感
5、性格教育
性格是人堆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 与思想品德、性格与知识学习、与身体健康
内容: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帮助他们矫正不良性格特征
6、耐挫能力培养
耐挫能力: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 必要性:挫折反应的普遍性使然
挫折所导致行为结果的二重性使然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 内容:要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生理因素、生活经历、思想基础、个性特征、期望水平、挫折准备,挫折判断、防御机制)
7、人际关系指导
人际关系指导必要性由功能决定:信息获得功能、自知知人功能、自我表现功能、人及协调功能、社会化功能、身心保健功能
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克服人际偏见、加强个性修养、掌握有关知识、学习交往技能、掌握调试策略
8、性心理健康教育
定义:旨在保持和增进性健康的教育
必要性:由于青春期发育的提前,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迫切了解性知识的需要
由于性意识的产生,青少年学生一方面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开始对异性表现出倾慕和追求 由于缺乏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
9、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定义:个体对自己本身及与周围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作用:自我意识发展可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自我意识发展可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内容: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水平 使学生学会恰当地自我展示 使学生学会自尊和自信 使学生学会追求自我完善
使学生学会摆脱自我意识的困扰
10、职业指导
定义:帮助青少年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
帕森斯职业指导三原则:了解自己;了解各种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及发展前途;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具体内容:测验和鉴定、信息服务、咨询指导
内容:职业意识的指导、了解职业的指导、了解自己的指导、选择职业的指导
11、休闲指导
内容: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与态度 学会选择适宜的休闲活动方式 懂得遵守休闲伦理道德
专门课程
1、定义: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的和心理潜能开发,以心理指导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一门课程
2、理论必要性: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气统帅作用的总纲
学科课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导致各科教育处于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和人性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贯彻到课外活动中去
没有专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实践必要性: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奇缺的矛盾
3、课程设计
明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进行单元设计 4、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课程评价 5、课程模式优点
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缺点
容易落入学科课程俗套之中
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问题,而个性心理问题则难以体现体现出来
局限在心理学为主体的个别学科,忽略了其他学科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学科渗透
1、定义: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优点
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比专题活动更经济有效 增强学科的魅力,更易学生接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全员性策略,全体教师的共同的参与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展起来 寓于活动 1、必要性 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在个人既有的遗传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 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发挥
活动有利于个体进行自我教育
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解除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活动设计原则
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3、活动的实施
把握时机、激发动机、精心准备、具体进行、总结工作 4、优点
拓展了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能较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操作以兴趣和动机为基础 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缺点
对活动要求很高 活动组织较大难度 不同年龄心理特点不同 优化环境
1、环境是人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2、原则
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特定性原则、优势性原则、筛选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3、时空环境、设施环境、自然环境
4、环境优化:信息环境、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 运用网络
1、必要性
促进网络时代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 完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完善网络教育体系的需要
2、原则
防治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交互性与主体间相结合的原则 助人自助